正文 第八章 人類福星(2 / 2)

8-2擊敗饑餓是永恒動力

為了更好地推廣超級雜交稻的最新研究成果,袁隆平院士根據國內國際糧食安全的新挑戰,近年又適時地提出了“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倡議,即種三畝超級雜交稻產出四畝地的糧食總產量,騰出一畝地種值錢的經濟作物。他稱之為“曲線致富”。若能在2011年全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現有8000萬畝耕地所生產的糧食,也就是說,等於增加了2000萬畝耕地,可多養活3000萬人口。這時又有人提出:78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時刻在為國家糧食安全擔憂,為農民多產糧食奮鬥不息,為人類擺脫饑餓奔走於世界各地,他的動力是什麼?為什麼他具有這種永恒的動力?

袁隆平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說:“1960年至1962年三年暫時困難時期,因為糧食減產,人們吃不飽,經常看到餓殍。我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一次看到兩個倒在橋下;一次看到兩個人倒在田裏;一次看到一個人倒在大路旁。當時我想,人們肚子都吃不飽,還談什麼為人民服務,還談什麼中國現代化?那些悲慘的情景,一直刺痛了我的心,使我產生了中國要搞現代化,不解決吃飯問題是不行的想法。這個想法至今仍然牢固地紮根在我的頭腦中。這是驅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雜交水稻,來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原因。”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袁隆平多次夢見他種出的雜交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和助手們坐在稻穗下麵乘涼”。他稱作“禾下乘涼夢”。

他說:神奇的夢其實就誕生於平凡之中,也能夠在平凡中成真。這種夢想是不脫離實際的美夢,是指導我事業追求的強大動力,使我付出畢生熱血和精力為之奮鬥不息。”“我一門心思研究水稻,研究雜交稻、超級雜交稻,動機和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吃飽飯。”“我最大的心願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希望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性的糧食問題上發揮其作用。”有媒體如是評論:“袁隆平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的福音,是人類的福星”。

袁隆平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積極關注民生,切實維護農民利益。針對“穀賤傷農”的現象,他在許多場合呼籲和建議國家提高糧食收購的最低保護價。2004年全國“兩會”期間,他還專門呈遞了《高度重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提案,為推動政府調整農業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8-3身心健康是根本

袁隆平老師獲得“華人終身成就獎”回來後,他表示既然獲得“華人終身成就獎”這項殊榮,就應該為雜交水稻事業奮鬥終身。他說:我雖然已經78歲了,仍有老驥伏櫪的精神,希望到2010年能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並在全世界推廣到1500萬公頃。

他之所以能為雜交水稻事業奮鬥了近50年,現在仍戰鬥在科研第一線,最基本的一條是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他常對媒體公開聲稱:“我有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更有20多歲的肌肉彈性。”“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體要好。身體不健康,心有餘力不足,無論你搞什麼都支撐不下來。我現在還在第一線,隻要田裏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體不好,怎麼行?”“我從來沒有累倒在稻田裏,這是記者誇大的。一個人累倒了還不休息,繼續工作,這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年輕人朝氣蓬勃,敢打敢拚,是我們事業的希望。常和年輕人在一起,我就覺得自己還年輕,也充滿了青春的活力。”他興趣愛好廣泛,下班後打麻將下象棋,輸了同樣鑽桌子;他用小提琴放飛夢想,在踢踏舞中展示激情。遊泳一直是他的強項,讀高中時得過武漢市第一名,現在仍然是寶刀不老,研究中心每年遊泳比賽總是冠軍。

2008年,他榮幸地成為奧運火炬手,並不僅因為他的社會地位,更多的是憑一位老人長期對體育的愛好與執著。6月3日上午,在嶽陽市的嶽陽樓作為湖南省首棒火炬手,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奧運火炬傳遞,當場有記者問他:“您此時此刻有何感想?”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激動,非常開心!”

平常每天下班後,總喜歡來到氣排球場,與青年人一道打氣排球,滿場都有他的歡聲笑語。這就一個普通的本色袁隆平,一個平易近人、自由瀟灑、樂觀生活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