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久別重逢
“袁隆平院士首批學生畢業50周年聚會,”於2007年5月22日至5月24日,在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隆重舉行。大家從四麵八方趕來看望袁老師,久別重逢,百感交集!大家再次零距離聆聽老師諄諄教導,諸多細節,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相聚時難別亦難”,此次聚會時間雖短,卻留下了無法忘懷的美好回憶,正如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中秋詞《水調歌頭》中所詠歎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校友衷心祝願詞人蘇軾所祈盼的:人間永遠和諧歡樂,天上的月亮永遠月圓,其光輝永遠普照人間……
7點30分,特邀來參加聚會的陳夢龍教授、鍾綬苓教授也從湖南農業大學專程趕來了!大家馬上圍了攏來,向兩位老師請安問好,兩位老師一一打量著別後50多年的學生們,親切地攀談起來,熱鬧異常!
上午8點,按照會務組安排,校友們列隊準時入場,進入“研究中心”辦公樓二樓學術報告廳,按照農302班、303班、304班和特邀代表4個團隊依次入座。學術報告廳裏裝修一新,顯得莊重、新穎、別致。入廳就看到了大廳正前上方醒目的大型紅色會標:袁隆平院士首批學生畢業50周年聚會(1957~2007);正中的電子屏幕上出現了安江農校老校門的彩色照片,彩照旁有三個班的情況簡介;擴音裏回放著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喀秋莎》、《紅莓花兒開》等前蘇聯歌曲,校友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50年前在安江農校學習6年的生活情景。中心網站提前加班加點,將老校友寄來的50年前與袁老師的合影舊照,舊信等珍貴資料,通過掃描,進入電腦,配合會議進展,依次在屏幕上反複放映,引起了老校友們的無限回憶!
上午8點30分,袁隆平老師、鄧哲老師在辛業芸秘書的引領下,高興地健步步入會場,頓時,恭候在這裏的100多名學生全體起立,熱烈鼓掌,歡迎袁老師,鄧老師的到來,袁老師、鄧老師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一一同大家見麵。有校友高興地說:“袁老師身體真棒!根本不像70多歲的老年人。這是中國人的福氣,也是我們校友的福氣!”
也有校友插話:“不久前新聞媒體報道了袁老師說的幾句話:‘我是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肌膚。’今天親眼所見,一點不假!”
一別50年!老師看見麵前一張張既親切、又顯得有些陌生的麵孔,一邊親切招手,一邊滿麵笑容地與大家打招呼!年逾古稀、白發蒼蒼的弟子們,目睹這種美妙絕倫的情景,耳聞此刻動人心弦的旋律,個個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像個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起來,心花恕放,滿麵春風!榮幸感、興奮感一齊湧上心頭。袁老師、鄧老師也被這種真摯、熱烈的場麵所感染,袁老師徐徐走向第一排,麵對全體學生,連連關切地高興地大聲說:“好了,好了,大家坐下,大家坐下……”
學生們怎麼也不肯坐下來、靜下來,仍然是掌聲、歡笑聲,彙成一片……
這時,大會主持人、農303班校友、此次聚會總聯絡員謝長江早已看到了校友們眼睛裏滾動著的深情熱淚,自己也含著熱淚快步跑到袁老師身邊,敬請袁老師、鄧老師與陳夢龍老師、鍾綬苓老師上主席台就坐,校友們這才逐漸安靜地坐了下來
8點38分,主持人高興地宣布:“袁隆平院士首批學生畢業50周年聚會”現在正式開始!
首先,介紹到會的老師、來賓與校友:
在主席台就坐的有,我們敬愛的袁隆平老師(全場熱烈鼓掌);有袁老師夫人、我們的老校友鄧哲老師(全場熱烈鼓掌,這時袁老師幽默地插話:鄧哲是雙重身份,既是校友,又是師母,引起全場歡笑!);有安江農校原代校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陳夢龍老師(全場熱烈鼓掌),有陳老師夫人、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鍾綬苓老師(全場熱烈鼓掌),有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羅閏良研究員;有農304班校友代表楊武訓同學;有農303班校友代表、這次聚會的總聯絡員、當天上午大會主持人謝長江同學。到會的來賓有研究中心副主任、老校友鄧華鳳研究員,到會校友中有農302、303、304班和特邀校友共計103人。新裝修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會場爆滿。
在介紹到會校友時,因受時間關係,按照三個班和特邀代表四路縱隊,分四次站立起來,與四位老師見麵。
緊接著,全體起立,向敬愛的袁老師、鄧老師、陳老師、鍾老師致敬敬禮!
向老師起立、敬禮,不僅僅隻是一種禮儀形式,而是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師生都立刻回想到50年前,老師走進課堂講台,同學自覺起立、敬禮,呼“老師好!”老師回應:“同學們好!”尊師愛生的情義油然而生。老師講課是那麼執著,同學們聽課是那麼專心。50年後的這批老學生自覺起立、向老師敬禮,毫無做作之意,而是對老師的一種更為理性的尊敬。在主席台就坐的袁老師等4位老師臉上都露出了會意的笑容,同學們又再一次報以熱烈的掌聲。
接著,由主持人倡議,全體起立,向已作古的校長、老師、同學默哀一分鍾。
對已作古的老師、同學深深的哀思又引起了師生間諸多回想:“溫故1958”、“溫故1966”給我們很多深刻反思;“溫故1978”,知識、科學、技術、知識分子又步入了春天;特別是慶幸我們敬愛的袁老師,頂住“左”的壓力,走創新之路,選定雜交水稻課題,拚搏40餘年,譜寫了綠色神話,讓中國人告別饑餓,讓全人類不再饑餓。
敬愛的袁老師,世界因你更美好,中國因你更自豪!作為您的首批學生的我們,在畢業離別半個世紀的今天,又來到您的身邊相聚,怎能不叫學生們無比榮幸,無比興奮,無比快樂呢!袁老師曾經教導過我們:“人生易老是生物學規律,這倒沒有什麼悲哀的。”已作古了的校長、老師和校友,不論何種死因,已是不可挽回的事實。我們遐想,若是在天有靈,他們看到了曾經戰鬥、學習、生活在一起的袁老師,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驕人業績,看到我們闊別半個世紀後今天的重逢,一定也會含笑九泉的!
9-2諄諄教誨
這次聚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再一次零距離聆聽袁隆平老師、陳夢龍老師的諄諄教導。
袁隆平老師在即興講話時說(係錄音整理):
“我非常高興,我們的老同學有這麼一個好機會,在一起聚會,可以敘舊。我現在還在這裏講,我們在20世紀50年代,在安江農校的那段生活,的確給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憶。那個時候。我個人認為,我們安江農校辦得非常好,德、智、體比較全麵發展。我呢,說句老實話,政治水平很底,雖然當班主任,但不會做思想政治工作,我隻是帶同學們打球啊、遊泳啊、唱歌啊、拉琴啊這些東西。思想政治工作哩,那是一個”班三角“,就請他們團支部書記、班長、學習委員‘班代表’來做,所以說對不起大家。但是同學們的覺悟非常高,也讓我受到很多的啟發和教育,至今我還記憶猶新。現在,算起來,半個世紀,是漫長的歲月,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我們的同學大部分在基層,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做了很多的工作,還有很多老同學在為發展雜交稻方麵做了很大的貢獻。比如我們的長江同誌,他那個時候在基層時,從農技員開始,後來是縣農辦主任,後來又是(縣委)副書記,他一直抓雜交稻,在綏寧呢,搞雜交稻製種,在全省都是很有名(謝長江插話:那是在袁老師的教導下幹的,那時候就請袁老師當技術顧問。)。歲月流逝,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這一屆同學現在都是高齡了,古稀之年了,70歲左右了。原來年齡最小的,比如李楚甲、謝長江啦,都是坐在前排最小的,現在呢,都是古稀之年了。我看到了大家,很高興,我希望大家在退休、年老之後,過一個愉快的晚年,樂觀一點,開朗一點。再一個,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加入好多我們老同學都加入的什麼老科協吧,還可以發揮餘熱,再做一些貢獻。但是第一位的,是要把身體搞好,樂觀一點,不要因為自己年紀大了,就消極,還是要精神煥發。現在條件好,各方麵的條件都好了,年齡上一般來講活到100歲、90歲,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昨天看《參考消息》,我們國家的男人平均壽命71歲,女人平均壽命74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昨天我才看到這個數字。雖然是70歲,和過去的那個古稀的70歲不能同日而語,那個70歲是耄耋之年;現在的70歲,還有這句話,還算是小弟弟。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雷潔瓊講了這麼幾句話:‘百歲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是多來唏,七十是小弟弟’,我們大家還屬於‘小弟弟’這個範疇。來日方長,希望大家過一個愉快、健康的晚年!我就講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