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良師益友(2 / 3)

袁老師講話結束,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坐在袁老師身旁的鄧哲老師從心底露出了會意的微笑。

緊接著陳夢龍老師作了即興講話,他說(係錄音整理):

“各位校友,早幾天接到謝長江同誌的電話,說這一回要組織安江農校302、303、304這三個班畢業50年師生的聚會,這個工作量相當的大,長江同誌很不簡單,能夠組織這樣一次聚會,大概還是具有曆史意義,於本人來講,曆史上這還是第一次。畢業50年,同一個專業、同年紀的同學50年後聚會,那是很難得,很難得的。所以今天有這個機會,各位校友見麵啊,都感到特別高興。而且作為安江農校曆史的見證人,我們是1953年到那裏,1983年機構調整,調到農學院來的。這樣的話,在那裏工作了30年零3個月,很多老同學、老校友,我們都很熟悉。20世紀50年代我們剛畢業,就直接到安江去(1953年8月30日)。今天碰到李楚甲同誌,我講那時候我到安江農校的時候,你是不是還戴紅領巾,他說:那沒錯。那個時候,同學們好多,謝長江啦,304班的毛金玉啦,這些都是小把戲。同誌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50年來,都是一直奮鬥在基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青出於藍勝於藍,所以我總認為,我們302、303、304班是我們安江農校曆史上三顆煥發異彩的明珠。這個話應該是由於同誌們這麼多年辛辛苦苦不斷努力得來的,這是曆史印證了的。今天有這麼個曆史性的會麵,

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大家現在都是兒孫滿堂,祝大家都過得非常幸福、非常美滿!”

袁隆平、陳夢龍老師熱情洋溢的講話,回顧了我們這批校友“安農”6年校園生活的美好圖景,又讓我們沉浸在50年前歡樂的“安農”校園生活之中,使我們再一次接受了袁老師、陳老師的教誨。校友們的陣陣掌聲,一次又一次地衷心感謝兩位恩師的教導!

袁隆平老師還曾經這樣教導過我們:“人就像一粒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要做一粒健康的種子,種子健康了,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他這樣教導我們,又身體力行實踐了,用創新精神譜寫了綠色神話。我們這批老學生,都決心向袁老師學習,大力弘揚袁隆平精神,做一粒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種子,歡度晚年,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餘熱,再作貢獻。

兩位老師講話後,中心黨委副書記羅閏良研究員代表中心黨委到會祝賀,他熱情洋溢的簡短發言,獲得了全場校友的熱烈掌聲。

9-3袁老師,我們敬愛的良師益友

農303班校友代表謝長江發言:

1953年8月,作為新中國首批大學生的袁隆平老師,從四川西南農學院畢業,來到湖南省偏僻的湘西安江農校,開始了長達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他一來就擔任我們農303班的班主任,又教我們俄語與遺傳育種等課程,直到1957年8月,我們這批袁老師的首批學生畢業。師生間朝夕相處了難以忘懷的整整4年!從那時到今天,我們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情緣。其中,從1990年我又有幸調入袁老師身邊工作,相依相傍了更加難忘的18年。回憶起樁樁往事,感慨萬千!俗話說得好:“黃金有價,情義無價”“見物思人,無限溫馨”。今天以四件小小實物,借以回顧半個多世紀來,我們師生間濃濃的情誼。

第一件,一組師生老照片。50多年來,與袁老師的合影不少,今天僅從中挑選出7張,最早的兩張是50年前袁老師與我們農303班的畢業照和我班3名同學的單獨照,盡管因時間久遠,黑白照片發了黃,但照片中袁老師與這批學子們的英姿風采仍躍然紙上。第3、第4張是學生陪袁老師赴美國談兩係法技術轉讓時,由留美博士生為我們拍攝的生活照:其中一張是利用空隙時間,與外國朋友漫步在密西西比河畔;一張是我們在美國休斯敦水稻技術公司辦公樓前拍的照片;其他3張則是20世紀90年代來到袁老師身邊的工作、生活照,和學生為老師立傳的5本傳記樣書照。在這裏,我又記起了我班已作古的謝萬安同學,他臨終前對妻子周曉潔說:我一生苦短,但“安農”6年最值得回憶,是我一生中最留戀的日子!並再三拜托妻子,要將兩張我前麵展示過的老照片,送到長沙袁老師和長江學友身邊……至今這兩張照片仍珍藏在我的相集裏.師生間每一張照片都蘊藏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每一張照片都留下了無限溫馨的回憶!

第二件,一本師生通信集。今天僅從中挑選出三十二年前的1975年11月4日,袁老師在雜交水稻研究攻關的關鍵時刻,從夏長沙、秋南寧、冬海南的南北輾轉的百忙中給我的回信。此信南北輾轉,旅途曆時一個多月,我收到信時,信封已破損無存。今天重讀起來,仍那麼親切、真摯、透明,教育、鼓勵、鞭策學生誠實做人,紮實做事。一本通信集,使學生受益終身。在此,我還聯想起了安農6年老師同學中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比如50多年前的一個深夜,安江老街突發火災,老師同學從夢中驚醒,大家不約而同跑步4公裏趕赴火場參加戰鬥,火撲滅時,東方拂曉,老師同學濕透衣裳,滿臉漆黑,又跑步回校上課;又如我303班畢業前夕,同學楊煒賢突發脊髓結核,下身癱瘓,急送省城附二醫院手術治療,當時學生無醫保,學校也無法支付這筆經費,我班全體同學毅然決定將參加工作後的頭一個月工資全部寄學校為校友治病。此情此景,一幕幕呈現在眼前,猶如發生在昨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成了安農學子的自覺行動。這些又都是老師們長期辛勤培育的結果!

第三件,一套老師送的古籍《資治通鑒》。袁老師送我的書不少,有他不同時期的專業著作,如《雜交水稻簡明教程(中英對照)》本、《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等,但我最喜愛的又是今天帶到會場的這一套《資治通鑒》古籍,全卷共20冊,今天我隻帶來當年(1992年7月20日)老師在首卷首頁上題字、簽名的這一冊。學生深深懂得老師的良苦用心:不指望我去讀死書、鑽故紙堆,成為“考古學者”,而是教我如何做人做事,學習古代名臣魏征敢於直諫的可貴精神;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老師身教勝於言教,寬容學生能對他提出不同意見時的寬容胸懷,令我永世難忘。安農6年,老師們倡導既要注重理論,好好讀書;又要注重實踐,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特別是袁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我輩校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