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件,一組老師送的小禮物。諸如1988年為完成老師的第一本傳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傳》時,我從工作的綏寧縣遠道來到老師身邊采訪。因我們久不見麵,老師像父兄般地打量著我,突然發現我胡須拉茬,當即送我一把從美國帶回的小巧自動刮須小刀具;采訪結束時已夜深人靜,老師又送一隻小巧的鋼筆式電筒,說農科院是毒蛇區,叫我隨身帶上,注意安全。回到招待所,抱著老師送的兩件小小禮物和衣躺下,使我一夜難眠!當晚我聯想到在安農“五年一貫製”時,我個子矮,但肚子大,因年齡小,糧食定量指標低,常感吃不飽飯。班主任袁老師得知後,常喊我去他的教師食堂添補一碗;我班10位姐姐寧可自己每餐少吃一口,也讓我這不太懂事的小弟弟吃飽。老師和同學50多年前的一碗飯之恩、一口飯之情,讓我回味一輩子,記憶一輩子,而且成為我畢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隨身帶來的卻又是袁老師送我的一個小小“護身符”。那是十三年前的1994年2月隨袁老師訪問美國,往返12天,日程安排得很緊,老師既要講課,又要技術交流,還要與對方談判兩係法技術轉讓。他自己沒有休息過一天,卻無微不至地關心我這個“沒有開過洋葷”(即沒有出過國門)的學生,特別安排了一天(即1994年3月4日),老師給美國學者講課,讓我就近去休斯敦航天中心參觀遊覽。英語我開不了口,老師耽心我迷路、丟失,就在我貼身的小小電話號碼本上,親筆用中、英文對照,清晰地書寫著:公司名稱、總裁、副總裁姓名、地址、電話號碼五大信息。就憑著老師親筆書寫的英文信息儲備,讓我既痛痛快快,又安安全全在現代化的、廣袤的休斯敦宇航中心暢遊了整整一天。今天我把老師十三年前寫的小小紙片稱之為“護身符”,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幾十年來,各種大大小小的、鉛印的電話本,丟了一本又一本,可保存“護身符”的這個不起眼的小小電話本,仍然完整無缺地珍藏在我的書櫃裏,更長久地存入了我的心坎中!
一滴水能反映太陽的光芒,四件小小實物,從一個側麵,充分展示了老師愛護學生、關心他人高尚的精神風貌,濃濃的師生情誼。他在19個春秋的教學生涯、40多個春秋的科研實踐中,培養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學子遍全球;科研成果更是碩果累累,舉世矚目,他自己也由一名普通的中專農校教師,成長成為一名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當代世界頂尖級的著名科學家;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也是一位自始至終關心農業、農村、農民,永葆布衣本色的平民科學家;他又是我們安農校友們一位可敬可親可愛可信的良師益友。
9-4兩次“破例”
與袁老師合影留念是此次聚會中的“重頭戲”,每位老校友都將此看做為重中之重。因為在合影之前,把袁老師的話傳開了:這次除了集體合影以外,袁老師答應,再分班合影和與每一位校友單獨合影。這是此次聚會的第一次“破例”。
根據會務組的安排:23日上午10點至11點半,為合影時間,整整安排了一個半小時,而且是在露天的陽光下,這對袁老師來說,是十分辛苦的。學生們也個個體貼老師,人人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攝影師們早就擺好了架勢,安排好老師們前排的座位;同學們都早早穿好了自己認為最體麵的服裝,男同學把胡須刮得幹幹淨淨,女同學更加打扮得“夕陽俏”,有些同學把在長沙工作的兒輩也叫來了,與老師單獨合影時“搭次便車”。此時此刻,大家幾乎忘記了自己的真實年齡,像孩子似地歡呼雀躍,比過大年還高興!
百餘人的集體合影正式開始了,在攝影師的統一指揮下,老校友們以最快的速度排為6行,個個精神抖擻,喜笑顏開,聽從命令:注意,一、二、三,“哢嚓”;再來一張……
接著分班次與袁老師合影留念。依照農302班、303班、304班、306班特邀代表的秩序,由原班長指揮各班,以最快的速度變化著隊形,在袁老師題詞的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背景下,留下了珍貴的鏡頭。
集體合影以後,又按照各班的秩序依次每一位校友與袁老師、鄧老師單獨合影。在初夏陽光的照射下,袁老師與鄧老師臉龐不時淌下了汗珠,同學們不時給老師遞上擦汗的紙巾。袁老師的此次“破例”盡管很辛苦,但與學生的單獨合影中,都留下了燦爛的笑容!給每位校友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此次活動,從上午10點一直到11點半圓滿完成。
宴會大餐廳裏擺滿十幾張大紅圓餐桌,每張餐桌上,擺滿廚師們精心烹調的適合老年朋友特點的菜肴,除白酒外,還有紅葡萄酒與各種飲料。校友、來賓們都依席坐好後,袁老師、鄧老師,陳老師、鍾老師帶頭起立,舉杯向校友、來賓們敬酒致意!接著校友們也一一來到老師們身邊,向四位老師敬酒。宴會廳裏,歡笑聲,碰杯聲,歡聲笑語,彙成歡樂的海洋。校友們一批又一批,走到老師身邊,祝袁老師健康長壽,祝老師們合家歡樂……從12點到13點,校友們在宴會廳裏久久逗留,舍不得離去。因為校友們都知道,袁老師一般不參加諸如此類的宴請活動的,這次他的首批學生畢業50周年聚會慶典,又是一次“破例”,而且自始至終參加,直至送走湖南農業大學的陳夢龍、鍾綬苓兩位老師後,才肯離開宴會廳。校友們在聚會的頭一天,就親眼目睹了袁老師的兩次“破例”(破例單獨與校友合影,破例自始至終參加宴會),深感袁老師對這批學生的無比關愛,校友們個個感到無比榮幸,無比快樂!
參加聚會的同學回家後紛紛來信或來電報平安,談聚會感想並向袁老師問好。也由於篇幅所限僅選登老校友謝仁業的來信,向明忠校友的《梅竹圖》與對聯;李興中校友創作的歌曲《袁隆平頌》,以此祝賀此次聚會圓滿成功!
謝仁業校友來信如下:
敬愛的袁老師:您好!
此次長沙師生聚會,深感榮幸、歡欣、快樂。風和日麗、平安吉利,這是袁老師的福氣,是老校友的緣分,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象征。相隔半個世紀,近百名老校友省城相聚,實是難得,古往今來,未有所聞,可算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中華曆史上的奇跡。相聚盛會永遠在腦海中回蕩,師生情誼永遠銘刻心中。
中華在振興,時代在前進;年齡在增長,皆看夕陽紅。祝福袁老師健康長壽,祝願校友們晚年幸福。
農303班學生謝仁業
2007年6月1日於婁底
向明忠校友寄來的《梅竹圖》與對聯:“竹經風雨葉尤綠,梅傲雪霜花更紅”,這正是袁隆平院士首批學生“風雨兼行五十年”的真實寫照。
所有聚會校友與謝仁業、向明忠、李興中等校友感想相同,都誇這次世紀聚會取得了圓滿成功!不僅達到了“高高興興來,平平安安回”的要求,而最成功的是,聚會主題自始至終突出一個濃濃的“情”字:真情、深情、友情、師生情,融為一體,正如袁老師為聚會題詞所寫:“久別重相聚,師生情誼長”;“風雨兼行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