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曾經回憶說:“小時候聽母親講,父親是一位很愛國的知識分子。抗戰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幫助抗日部隊運送軍械、給養。有一次還和朋友共同捐獻了五百多把大刀送給馮玉祥的部隊。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為人正直,不多講話,很執著。對我們兄弟教育很嚴,還輔導我們國文。母親對我影響最大,她是我小時候的英文啟蒙老師,晚上檢查我的作業。她性情慈善,為人厚道,做事一絲不苟。我現在做人堅持與人為善,跟母親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筆者有幸於1987年10月-12月在安江農校采訪袁老師母親華靜老人多次,得知袁老師在青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對其成大才影響頗深。袁老師幼年時期,有不少有趣的成長故事:
10-1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薰陶
父親袁興烈教子很嚴,本人東南大學中文係畢業,文史功底深厚,不僅自己酷愛詩詞,還要求隆平兄弟每天背誦一、兩道唐詩宋詞。
一個中秋月圓的夜晚,父親把隆平、隆德兄弟倆拉到靠近長江岸邊的陽台走廊裏,一邊欣賞月色,一邊叫他們朗誦詩詞: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兩兄弟早已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了,父親在這個中秋之夜還布置了新作業,讓兩兄弟誦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隆平對著課本念了這首詞的上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官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接著,父親讓四弟隆德念詞的下片: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讀了兩遍後,隆平、隆德似懂非懂地向父親發問請教:
隆平問:“爸爸,什麼叫‘高處不勝寒?’”
隆德問:“爸,‘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麵對孩子一串串提問,父親從內心感到高興;但又感到難以用短短幾句話回答得清楚。父親就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想了想後,對隆平、隆德說:
“這是蘇軾的中秋詞。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39歲的他喜歡飲酒,喝得酩酊大醉作了此詞。情懷豪放、開闊,想象上天遨遊月宮的仙境,何等富麗堂皇,那情態是浪漫的,又是豪放、豁達的,這是空曠浩渺的藝術境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想到月球上的‘廣寒宮’一定是很寒冷的;想到人間,身居了高位,也應有嚴寒之感!詞人又聯想到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人間翩翩起舞的情景,豈非又勝似寒冷的天上呢?從虛幻的天堂,詞人又回到現實的人間。”
這時隆平,隆德睜著一雙圓圓的大眼睛,雙手托著下巴,摒住呼吸,靜靜地聽著父親娓娓動聽的講解,時不時向天空看看皎潔的月亮,是不是真正月亮上有一個‘廣寒宮’,頓時,感到真正的有些寒冷起來,時不時向父親點頭,表示似懂非懂的感覺。
父親繼續對詞的下片作胸有成竹的解釋:
“在詞的下片中,將天上明月的美好與地下人間的美好,融合為詞人美好的祝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人間、天上都有其規律性的,人間不可能沒有悲歡離合,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沒有陰晴圓缺,所以稱之為‘此事古難全’。但詞人祝願‘人間永遠歡樂,天上的月亮永遠月圓’,其光輝千裏普照在地上翩翩起舞的人間,這是詞人的一種思想寄托和祝願而已。”
隆平、隆德聽得津津有味,與父親一道進入到了詞人那種高雅、聖潔的藝術境界,久久不肯離開,後來是媽媽華靜在屋裏叫他們進去品嚐月餅,兩兄弟才蹦蹦跳跳離開了父親,從陽台跑進裏屋。
中秋佳節賞月吟詩,是隆平兄弟接受悠久中華傳統文化薰陶的一個縮影。在父親的影響下,隆平對唐詩宋詞產生了濃厚興趣,為爾後學好國文打下了堅實基礎
直到2007年5月,袁隆平院士接受中央新聞采訪團記者采訪時,有記者問:在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中,不乏憂國憂民者,您最喜歡哪一位?袁隆平院士不假思索地答道:最喜歡蘇東坡。
“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
——袁隆平
10-2接受西方先進文化影響
母親華靜係江蘇鎮江人,工人家庭出身,聰穎賢慧,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學貫中西文化,精通英語,高中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在大革命的動蕩年代,與袁興烈相遇、相知、相愛,走進婚姻殿堂。婚後,她辭去教師工作,在家相夫教子,輔佐丈夫。相繼共生五子。隆平出生於北平,故取名隆平,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乳名“二毛”。
母親華靜是隆平的英語啟蒙教師,從幼兒時起,在母親身邊,從26個字母開始,a,b,c,d,e,f,g……以唱歌的形式把26個英文字母背得滾瓜爛熟;母親布置英語作業,每天要記一、兩個英語單詞,從“早晨好、晚上好、再見”等開始,直到“民主、自由、祖國、科學”等等,由於母親的循循善誘,隆平進步很快。
母親還發現,隆平自幼在戰亂中遷徒頻繁,從北平遷天津,再先後輾轉到武漢、湖南、重慶,每到一處就能與當地孩子融恰相處,在玩耍中熟煉地掌握當地“方言口語”。隆平的這一特長,預計對學習英語也有很大好處,於是有意識地給隆平以英語指導,果然效果非凡,使隆平自幼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加之中學階段隆平進入教會辦的“博學中學”,也非常重視英語教學。其他課程不及格可以補考,唯英語不及格要留級。給隆平講過英語課的就有三位專職教師,一位是講授作文的英國人白格裏先生,至今他還記得講的第一篇文章是“NorthStar”(北極星);另一位是教朗讀會話的白格裏先生夫人;還有一位是教語法的周鼎老師,他還是學校的教務主任。三位老師教學要求很嚴,方法循循善誘,學生學得輕鬆有味。隆平融入到這所學校極好的學習氛圍中,下課後就和同學跑到校園的“英語角”去練習英語,加上母親在家庭的輔導有方,使隆平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
從幼年時學習英語開始,為隆平接受西方先進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到中學階段,隆平酷愛“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到爾後乘改革開放的東風,走出國門,把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學貫中西,再最後學有所成,學成大才,都與幼年時期、青少年時期父母親的潛移默化,耐心細致的培養教育息息相關。
10-3尊重隆平的誌向選擇
1948年,隆平父親興烈到了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任職,全家又遷到南京。隆平進了中央大學附中高中部學習。
高中畢業了,麵臨著上哪所大學的選擇。隆平鄭重地向父母提出要報名“農學院校”的想法。父母親都感到很意外。
解放前的舊社會重文、理、工商,輕農學、藝術。作為政府官員的父親很希望隆平報考南京的名牌大學,學文科、理科都行,畢業後可留在父母身邊工作。
19歲的隆平,在升學誌願這一重要選擇的關鍵問題上,即傾聽父母的指點,但也有了他自己的獨立見解。他想:第一,父親希望自己報考南京重點大學,希望畢業後留在父母的身邊工作,是完全可理解的;第二,想重返重慶深造,抗日時期的“陪都文化”,對青年人有很大的吸引力;8個春秋的山城生活,對他有著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孩提時代,一次參觀園藝場時,生氣盎然的花、草、果、木和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到這些,他直截了當地對父母親說:“還是讓我報考重慶相輝學院農學係吧!”
開明的父母在了解了隆平的誌向選擇。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他們尊重了隆平的選擇。父親還開玩笑似地說,俗話講“父望子成龍”,而我現在是望子成“農”了。好在我們袁家先祖也是世代務農,但願你這個“農民”與先祖不同。母親也說,“皇天後土,衣食父母”。立誌學農,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最後父親得知隆平毅然報考和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係後對隆平說:相輝學院的師資力量倒是很雄厚的,因為抗戰時期,著名的上海複旦大學於1938年2月西遷至重慶北碚夏壩。“夏壩”原名“下壩”,係與嘉陵江上遊的“上壩”(蠶桑改良場)相對而言。知名的陳望道教授改“下”為“夏”,象征蓬勃旺盛生機如熱情洋溢的夏季,全校欣然擁護。從此,複旦與北碚夏壩融為一體而聞名遐邇了。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複旦大學又遷回了上海,但留渝校友又在重慶北碚夏壩創辦了“相輝學院”,就是以複旦大學馬相伯、李登輝兩位教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的,迄至解放,夏壩深厚的文化淵源,是抗戰期間重慶陪都深厚文化淵源的縮影……父親娓娓動聽的敘述,倒使隆平吃了“定心丸”,父母雙親開明豁達已同意了自己學農的誌向選擇,使他高高興興、自由自在地跳進了“農”門。
如果說,袁隆平院士在後來的敢於創新,選準雜交水稻研究課題;善於創新,實現三係配套;不斷創新,把雜交水稻研究不斷攀登新的高峰,開創了雜交稻研究與應用的嶄新事業,造福中國與世界人民,使世界人民遠離饑餓的宏偉業績與五十八年前的誌向選擇有關的話,那麼我們要衷心感謝隆平父母當時的開明豁達,尊重、支持了隆平的終身誌向選擇。如果在天有靈的話,看到隆平今天所創造的不朽業績,父母雙親定會含笑九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袁隆平老師成才,成大才,成棟梁之才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父母給他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教育,就不會有“全國敬業奉獻模範”袁隆平;如果沒有父母幫助他打好英語基礎,就不會有世界的袁隆平;如果沒有父母尊重兒子學農的誌向,也就不會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附錄(一)袁隆平生平活動年表
1930年
農曆七月初九(公曆9月1日)出生於北平協和醫院。祖籍江西省德安縣。
1931~1936年
隨父母居住在北平、天津、贛州、德安、漢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
在漢口扶輪小學讀書。
1938年8月~1939年1月
在湖南省弘毅小學讀書。
1939年8月~1942年7月
在重慶龍門浩中心小學讀書。
1942年8月~1943年1月
在重慶複興中學讀書。
1943年2月~1944年1月
在重慶贛江中學讀書。
1944年2月~1946年5月
在重慶博學中學讀書。
1946年8月~1948年1月
在漢口博學中學讀高中1~3學期。
1947年
暑假,獲湖北省全運會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
在南京中大附中讀高中4~6學期。
1949年8月~1950年10月
考入重慶北碚夏壩的相輝學院農學係讀書。
1950年11月~1953年7月
因院係調整,進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係就讀。
1951~1952年
兩個暑假,隨學校師生到四川省大足縣參加兩次土地改革運動,為期3個多月。
1953年
8月,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係。服從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1960年
7月,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發現特異稻株。
1961年
認識到這種特異稻株是“天然雜交稻株”,而受到啟發,立誌從事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試圖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威脅。
1964年
2月22日,與農技幹部鄧哲結婚。
7月5日開始在國內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
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
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吹響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的號角。
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誌,獲悉袁隆平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責成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
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育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
2月,湖南省科委派員赴安江農校,了解袁隆平和他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進展情況。
3月16日,省科委發函安江農校,責成學校將“水稻雄性不孕性”研究列入計劃。
4月,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係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
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雜交水稻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
4月30日,將700多株珍貴的不育材料秧苗插在黔陽地區農校中古盤7號田裏,麵積133平方米
8月,向國家科委九局與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等單位彙報“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情況。請示解決研究中的疑難問題
10月25日,湖南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下達補助“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經費1000元的通知,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1969年
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
1月2日,遇5級以上地震,仍然堅持繁殖試驗,直到收獲。
11月23日,在袁隆平關於“把雜交育種材料親緣關係盡量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構想指導下,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島南紅農場找到“野敗”,為秈型雜交稻三係配套打開了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