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該協作組工作。
1972年
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水稻研究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全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係配套進程。在這一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係“二九南1號”。
1973年
通過測交找到了恢複係,攻克了“三係”配套難關。
10月,在蘇州召開的中國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已經成功
1974年
育成了中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黔陽地區農校種,667平方米產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頃,667平方米產511公斤。攻克了“優勢關”。
1975年
攻克了製種關,摸索總結製種技術成功。
冬季,任技術總顧問,赴海南,製種2000公頃。首次大麵積製種獲得成功,為翌年推廣做好了種子準備。
1976年
雜交水稻開始在生產上大麵積推廣,全國種殖麵積達到208萬畝,獲得廣泛增產
1977年
總結了10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製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78年
2月,出席全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
3月,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獲獎。
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進代表大會。
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學大全並獲獎。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1979年
4月,首次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與人合作宣讀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並即席答辯。與會者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領先地位。
12月,國務院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同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湖南省生物學會理事、湖南省遺傳育種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農學會理事。
1980年
1月,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給美國圓環種子公司。這是中國農業第一個對外技術轉讓合同
5月,應美國邀請赴美國進行雜交稻製種技術指導。
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研究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
1980年10月~1981年6月
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此後,從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從事1~3次合作研究。
1981年
6月6日,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袁隆平出席由國家科委、國家農委在北京聯合召開的授獎大會,方毅副總理給袁隆平頒獎。
6月25日,被聘為湖南農學院兼職教授
6月30日,在《湖南日報》上發表《寸草仰春暉——從雜交水稻這項科研成果看黨的領導》一文,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60周年。
1982年
育成“威優64”早熟高抗新組合,到1988年累計種植麵積突破1億畝。
8月26日被聘為農牧漁業部技術顧問、全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是年,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83年
8月,第二次應邀赴美國考察雜交稻試種情況並進行技術指導。
1984年
6月15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同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
被聘為湖南省黔陽地區農校名譽校長、西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同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課題。發表《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重要論文(刊於《雜交水稻》雜誌1985年第3期)。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雜交水稻簡明教程》(中英文對照本)。
9月,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科研會上作題為《中國的雜交水稻》的學術報告
10月,第三次赴美國幫助解決雜交稻製種技術難題。
10月15日,首次榮獲國際科學獎: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頒發的“發明與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1986年
袁隆平、鄧小林培育成早稻新組合“威優49”。
4月,應邀出席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利用無融合生殖進行作物改良的潛力”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10月,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沙召開,袁隆平在會上作了《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專題學術報告,並提出了今後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讚同,並寫進了會議文件。
同年,任國家863-101-01專題組組長。
1987年
發表《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的重要論文(刊於《雜交水稻》雜誌1987年第1期)。
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導下,李必湖的助手鄧華鳳在黔陽地區農校秈稻三係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曆經三代異地自交繁殖,於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係,並通過省級技術鑒定,定名為“安江S-1光敏不育係”,榮獲湖南省1988年十大科技成果獎之一。光敏核不育係的育成,使袁隆平兩係法亞種間雜交的設想變為現實。
11月3日,第二次獲國際科學大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頒發的1986~1987年度科學獎。袁隆平將這次獲獎的1.5萬美元全部獻給國家作為雜交水稻獎勵基金,以獎勵在這一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
同年,當選為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1988年
3月14日,第三次獲國際科學大獎:“讓克獎”(農學與營養學獎),在英國倫敦獲“讓克獎”的獎章、證書和獎金2萬英鎊。
同年,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1989年
8月28日,應邀出席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誌在中南海會見來自科技和教育戰線上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座談會。
9月25日~10月3日,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並應邀參加國慶40周年觀禮活動。
11月11日~12日,參加原安江農校校慶50周年暨雜交水稻研究25周年“雙慶”活動,在慶祝大會上致歡迎詞,並主持雜交水稻研究25周年學術討論會,作會議總結。
1991年
3月16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向江總書記彙報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應用情況。
8月14日~22日,應日本有關方麵的邀請,赴日本作兩係雜交稻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
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國參加洛克菲勒基金會年會。
11月2日,任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
1992年
1月13日~15日,出席並主持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國際水稻無融合生殖會議。
4月20日~27日,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第二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
7月28日~8月4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赴印度作雜交水稻研究的學術報告。
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以首席顧問身份赴印度指導雜交水稻技術三個星期。
1993年
4月10日~22日,赴美國布朗大學出席菲因斯特基金會“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頒獎儀式,榮獲該獎。
5月19日,受聘為湖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顧問。
5月20日,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博士生指導教師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
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第三次赴印度傳授雜交水稻技術。
12月30日,撰寫《對大麵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一文,由湖南省農業廳以湘農函(1993)種字113號轉發,對於穩定湖南糧食產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1994年
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國休斯敦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草簽合作開發兩係雜交稻協議。
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洛克菲勒基金會年會。
12月16日,李鵬總理視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向總理作了彙報並遞交組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申請報告。李鵬總理當場批示:同意。並從總理基金中撥款1000萬元,支持兩係亞種間雜交稻研究。
1995年
1月,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會頒發的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學獎。
2月,赴美國參加水稻技術公司的學術年會。
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0月,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章”,親赴加拿大魁北克市領獎。
12月16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
5月,獲日本經濟新聞社“日經亞洲獎”。
7月,出席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召開的國家“863計劃”重大技術項目複審會議。
8月,出席在四川省雙流縣舉行的中國兩係雜交稻現場會。
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與全國總工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的全國科技十傑表彰大會並獲表彰,發表題為《攀登雜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是我的畢生追求》的演講。
10月18日,出席由何梁何利基金會在北京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作《從雜交稻育種領域看糧食增產潛力,中國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的學術報告。
11月,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東亞地區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並作學術報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三屆雜交水稻國際會議。
12月,出席薑春雲副總理主持召開的農業專家座談會,共商農業豐收大計。兩院院士評出國內重大科技新聞,“兩係雜交稻技術獲重大突破”名列榜首。
1997年
1月,出席由農業部召開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會議。
3月,赴美國休斯敦出席水稻技術公司年會,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生產。
4月,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年會國際種業學術討論會。在安徽省農科院舉辦的“863計劃”1997年兩係雜交(粳)稻技術培訓班上講課。
6月,在廣東茂名華茂公司舉辦的兩係雜交稻培訓班上講課。
8月,在墨西哥獲國際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9月,在長沙出席並主持“農作物兩係法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農作物兩係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學術報告。赴江蘇省農科院察看兩係雜交稻。
11月,參加在武漢召開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年會。在《雜交水稻》第6期上發表《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重要論文。
1998年
2月,參加農業部種植業專家顧問組工作會議。
4月,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技術。
8月,在應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間,向朱鎔基總理呈送《申請總理基金專項支持超級雜交水稻選育》的報告,得到高度重視,朱鎔基總理批示:國務院全力支持這個研究,並撥經費1000萬元予以支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學,作題為《超高產雜交稻選育》的報告。
9月,應邀赴埃及參加第十九屆水稻國際委員會會議。接受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節目主持人楊瀾采訪。
10月,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水稻分子生物學會議
11月,出席在廣西北海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九五計劃”課題年度報告會議。獲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12月,出席在廣東肇慶舉行的“863計劃”超級雜交稻項目會議。
1999年
4月,出席由全國總工會、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五一”晚會,並作為嘉賓登台向全國觀眾致意
6月,赴浙江武義主持兩係雜交稻現場會。“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9月,“袁隆平農業科技獎”首屆頒獎儀式暨“袁隆平學術思想與科研實踐研討會”在長沙隆重舉行。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50周年觀禮。
10月,出席在越南舉行的“亞洲雜交水稻協作網會議”。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水稻遺傳育種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袁隆平星”命名儀式。
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勞動人事部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榮獲“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金質獎章,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講。出席在深圳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1999年年會。
2000年
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水稻科研會議,宣讀《超級雜交稻育種》論文,並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雜交稻試種基地進行現場考察。
5月,“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測序和基因功能開發利用計劃”正式啟動。該項目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為對象,開展對超級雜交水稻基因組序列分析,破譯超級雜交水稻的遺傳密碼。
9月10日,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863計劃”生物領域專家委員會和農為業部科技司聯合主持,邀請國內水稻專家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持承擔的超級雜交稻項目進行現場測產驗收,1075畝示範田平均畝產703.5公斤,實現了我國農業部1996年立項的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產量指標,標誌著我國超級稻研究基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