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真的有人在想一些可怕的問題,即怎麼樣盡快結束自己的生活。大多數人沒有經曆過這種深度的痛苦,但不難理解這種痛苦。看來經曆絕望是不難的,難的是怎樣在這個前提下還能夠積極起來。
文學通向了詩與真,如同尋找信仰。它高潔、豐富、斑斕,是非常闊大的一個事業。同一本好書,由於讀者不同,可以獲得極其不同的理解。一萬個人閱讀,會有一萬種感想。它使人的心靈世界更為豐富,使人振奮和積極。這就是對個人的作用。
那麼一個人的寫作對於外部世界呢?這方麵的判斷稍稍複雜起來,因為這不能以一己的感受來作依據。但就個人的願望和所能體會到的方麵來看,對這個世界還是多少有益的。這種有益體現在它的良好用心,它對道德建設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的負麵之力。在拓展他人的人生經驗,在人性的理解方麵,也是盡其所能。簡單點說,就是這種寫作活動無論有多少弱點,它對這個世界還是建設性的、有益的,盡管作用極其微小。
它給個人帶來了生命中的歡樂和美好,並使其通過它服務於生存的這個世界—它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幫助而不是毀壞人生,不使他人變得更加荒涼;對於人的素質的提高,對於這個世界的精神和道德的提升,起到了一點微不足道的作用。它也許因為個人的淺薄和謬誤而帶來一些損傷,但這既不是自己的初衷,也不會抵消其正麵意義。它的良性作用哪怕隻有一點點,就已經讓人欣慰了。
從主觀到客觀兩個方麵來判斷,那麼文學至少對於作者本人,是意義重大的。一個人的文學能力有大小,但主觀上的良好願望是最為重要的。它隻要不是博得名利的手段,不是運用策略的對象和方法,那麼它就是值得珍惜的。
一個寫作者堅持這樣的寫作立場,沿著這樣的方向走下去,才會既幫助世界,又不愧對自己。在中國這個大多沒有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一個寫作者有了類似的樸素的誌向,我覺得差不多也就等同於“為了榮耀上帝”而寫作了。在本質上,它們的意義和境界或許差得會小一些。如果說到文學立誌,那麼這種誌向才真的叫大。
名利這種東西的誘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時段,但它總該有個限度。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誘惑不是變得越來越大,而是應該越來越少。它更多的是怎樣欣悅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心地變得善良;對他人,則是怎樣促進良知良能,令其愉悅和完善。能有這樣的文學誌向,不是足夠高遠嗎?
所以說,有人盡管一生都沒有做成專業大事,但一生都愛著文學,並且也因為這愛得到了心靈的升華,生活的充實,其意義是非常大的。反過來看,有人盡管從專業上看似乎大有斬獲,碩果累累,但究其歸總仍舊是世俗層麵上的,是名利驅使下的文學策略的成功,由此而實現的文學誌向是很小的。這種文學成果最後也不可能在時間裏取得崇高地位,因為它失去了純粹的藝術和精神的質地,失去了詩性。
隻有名利心淡弱以至於沒有,將身心投向了人生責任和真理探求的人,才會有真正不朽的事業。
我們這裏大約是分析和比較了幾種不同的文學立誌以及它們的後果。
大家可以看到,在名利場上,有一些渺小的追求反而被當成了最大的誌向。這就是一個物質主義盛行時期的混淆認識。人們隻渴望速成,追逐世俗層麵的成功而不擇手段。於是那些苟且的、玩弄心機的,往往就成了一時的榜樣。
壞的榜樣是具有腐蝕性的。
文學既是浪漫的事業,又是質樸的事業。文學的一生,應該是追求真理的一生,向往詩境的一生。
討論:
“愛讀書”/大量碎片/庸俗和荒謬
我曾經聽說,有一所大學裏有個“愛讀書”的組織—我不解的是,有這樣一個組織固然好,但大學生本來就該是勤奮閱讀的時期,人人都應該愛讀書才對—可是問下來卻發現,即便是這個組織裏的人,裏麵的成員主要還是在讀網絡或流行讀物。這真是可怕。幾乎沒有幾個在讀文學經典。網絡不是不可以讀,但是盡量不要埋首其中。書香社會不可能在網上實現。
到現在為止,誰看到一個整天在網上衝浪的人取得了什麼大成就?這種習慣會危害一生。這樣的人從事文學肯定不行,做其他行當也難以取得成功。這種人似乎懂得很多,但卻沒有什麼深刻的認識,已經失去了思想的能力。
人腦與電腦在好多方麵是不一樣的,但也有相似之處。比如人靠眼睛去掃描大量信息,存到了腦子裏,腦子裏就會形成大量的碎片。為什麼一個人到了五六十歲、七八十歲的時候反應漸慢?有人可能說機能衰退了。可是從生理方麵分析,老人的腦容量是足夠大的。看來大概一輩子通過聲音和掃描的輸入,腦子裏已經充斥著大量碎片,留下運轉的空間就變小了。
網絡上有海量的閱讀,更有大量的垃圾,這些是必須回避的。網上偶爾也會有好的文字內容,有精彩的東西,比如就有經典名著掛在網上。不過好的東西與垃圾比較一下,比例畢竟太小了。所以這種網上閱讀劃不來。因此一定要回到紙質書上來,回到經典閱讀上來,這才談得上安靜的思索,談得上精準。這也是保持強大創造力的基本條件。
不讀經典就不會有高雅的情趣,就必然平庸和庸俗。
舉一個例子,前不久到南方參觀,每到一個地方,所謂的有高學曆的海歸派和領導都要出來,都要放一個宣傳片,讓我們了解這個地方的發達之類。這些宣傳片都要講到山水人文,都要講“先進文化”—這時片子上一定會出來一些老太太抹得滿臉通紅,在那裏手持扇子扭動。這就是“先進文化”?如此的庸俗,沒有想象力,歪曲和荒謬。一講到本地的旅遊和現代生活,片子上必定要出來一群女人光著膀子在那裏跳和唱,舞台上噴火放煙,各種燈光旋轉刺眼,音樂震耳欲聾。這些宣傳片子幾乎全是一個套路。
這種宣傳不僅庸俗,而且愚蠢。但製作者沒有這樣的認識,他們還自以為很了不起。可見這些人的頭腦裏是沒有書的,起碼是沒有經典名著的滋養。
文明的碎片/閱讀是偉大的事業
整個社會沒有底線,生活沒有安全感,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都成問題。社會上發生的慘劇太多,如果看到這些並且一一記往,心裏會疙疙瘩瘩無法生活。這些事件不停地發生,有時連文學作品都不忍去寫。一般來說傑出的作品會全麵地、淋漓盡致地展現社會萬象。但最後還是有些不忍。
世界發展到今天,讓人想到電腦上貯存的文件—有人把我們的文明按了刪除鍵,而且還要加以格式化,使我們最後連文明的碎片都找不回來。不講道德,整個社會除了權錢名利之外再沒有其他追求。這是多麼可怕的現實生存。
有人性急,寄希望下一劑猛藥解決所有的問題。其實這種藥是沒有的,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危害大於益處。關鍵還是提高國民素質,是思想啟蒙,這是緩慢的,但卻是最有效的。所以說擁有良好的閱讀生活,是一個民族最偉大的事業。
閱讀不僅可以挽救一代人,而且可以造福無數代人。一代接一代不讀經典,藐視文明,這個民族就不會有未來。有人誤以為民族的毀滅是因為貧窮,豈不知擁有粗鄙財富的民族,毀滅起來會更徹底也更快,因為它破壞的力量會更大更猛烈。
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比野蠻的權力更可怕的了,這種權力汙染社會的力量也極大。最迅速最有效地汙染社會的,從來都是商業主義和野蠻的權力。人在一個地方生活,如果不斷看到野蠻戰勝文明的活生生的例子,那麼除了最後的絕望,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後果,就是為了生存,大家隻好一起學著野蠻。一旦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哪裏還會有公理和正義。
牢牢盯緊了錢/古代印第安人的印象
現在到了重溫祖訓,聽聽聖人訓誡的時候了。聖人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現在果真需要如此,果真到了這樣的時期。數字時代到處都是垃圾和碎片,好的思路全都堵塞了。我們需要過去那樣的圖書館,需要傳統的經典和傳統的閱讀。網絡幹什麼用?網絡是用來購物的,用來買書發郵件之類。有時還可以集中搜集一下信息。它絕不是閱讀名著的地方。
整個的視聽被網絡包圍了,我們就不僅是庸俗,還要滑向危難。所以我們不妨相對地保守一點,對這些時髦的東西有足夠的警覺。如果鬆弛了,糊裏糊塗認同了,那麼煩惱就將跟隨我們一生。
中國人今天牢牢地盯住了錢,已經無暇閱讀了。失去了閱讀能力的民族,就一定是最貧窮的民族。這從世界曆史上看,可能無一例外。
大概還沒有發現哪個族群公開提出以搞錢為自己的中心事業,沒有敢於公開提倡以不擇手段去達到這個目的的。這是欺騙性和毀滅性的。人人向欲,惡性全部給調動出來,而且不是一個人,是一個民族,那麼最終會有什麼結局,一定是很清楚的。
最近看了一本印第安人的傳說集,那是民間的一本記錄,幾百年以前的。這是老印第安人的口述記錄,是非常有意思的神話傳說,談愛情,動物,神祇之類。有一個老人回憶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曆,說幾百年前,我們這個地方是什麼樣子的,哪個地方有一座山、有一條河流、我們在哪裏定居、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個很大的村落和小城,再以後—來了一幫阿爾及利亞人,又來了一撥什麼人……老人一撥撥地評論一番—他說最後來了一撥長尾巴的中國人,這大約是指他們留了辮子。老人說:這撥人和前邊來的人全都不同,他們整天像老鼠一樣忙碌,沒有閑下來的時候,真是奇怪。老人最後總結說:這撥人最無趣、最沒有用處。
看了令人痛苦。如果是個案也就罷了,誰想到在印第安人幾百年前的印象裏,就把我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給徹底否定了。
可是我們分明記得自己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詩書之國”,怎麼變成了讓老印第安人鄙視的地步?
唯一的道路/誰給我們這麼多時間
我們的文化,也曾經令人神往和尊敬,但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了後來,一些人成為讓其他族群厭惡的純經濟動物?前麵說過,有人按動了我們文明的刪除鍵,那麼今天怎麼辦?從電腦操作的啟示上看,隻好從工作盤之外的什麼地方找一下了,找一些文明的碎片來拚接和鑒別了,其中還要深刻反省。這個工作極繁瑣,卻是有意義的途徑。
電腦上要做徹底的刪除,那就不光是工作盤,還有其他所有的盤。所以如果我們中華文明中好的部分沒有最終被格式化,那麼總還是恢複有望的。中華大數據庫裏總會有碎片、有備份。這個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需要趕緊去做才好。
國外好的文化和思想,一些名著,我們也要認真地學習和掌握,這等於用移動硬盤將其拷過來。要知道,以前經曆的文明大刪除,是一個盤一個盤刪過的,我們今天就算最好的電腦高手,從碎片裏一點點恢複也是極困難的。
“積重難返”這幾個字,講的就是難以恢複的絕境。不過一切都不能就此罷休,我們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從個人做起,改造我們的人文素質。這是最重要的、也幾乎是唯一的道路。人人都企盼國家的富強,但精神和信仰的貧寒誰來關心?僅僅是追求富強,說白了不過是一種掩耳盜鈴,一種得過且過。環境毀壞了,人心頹喪了,賺來再多的錢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把所有賺來的錢全部拿出來,用以恢複我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夠用嗎?把賺來的所有錢全押上,讓人變得有道德、讓社會變得有秩序,能夠辦得到嗎?就算有這樣的可能,那也得不懈地工作幾百年—誰會給我們這麼多時間?
(2011年12月11日,標題為整理時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