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天朝奏響落日的挽歌(1)(1 / 3)

不散的荊軻魂

統一了六國,統一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的秦始皇,卻統一不了原來六國臣民的心。統一戰爭中的鐵血政策,讓這個帝王在人們的心目中不亞於一個魔鬼。許多人對他恨得牙根癢癢,但秦始皇居住在戒備森嚴的深宮內院,就算是把牙齒咬碎,也隻能和著怨氣往肚子裏咽。

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悲壯給這些六國的忠臣(忠民)們以啟迪:我們沒有對抗秦朝大軍的能力,也沒有與秦始皇單挑的機會;那麼,就要創造機會,出其不意置秦始皇於死地!荊軻刺秦雖然功虧一簣,但他的在天之靈仍在鼓舞著亡秦之心不死的人繼續前仆後繼!荊軻刺秦失敗被殺之後,又一個人站了出來。手無縛雞之力的他想盡辦法混到了秦始皇的身邊,他要為荊軻、為燕國、為被秦軍鐵騎踏平的六國報仇雪恨!

秦始皇稱帝後,六國的領地盡皆並入秦土。雖然戰火帶來的硝煙味還未散盡,但在大秦的太陽照耀下,原趙國的人民似乎已經忘卻了昔日戰爭所帶來的恥辱與傷痛,燕趙大地上,熙熙攘攘的繁華成了這塊土地上最好的表象。

巨鹿郡(今河北平鄉西南)宋子城(今河北趙縣北)內最大、最豪華的酒樓中,洋溢著一派喜慶的氣氛。與往日不同的是,今天的酒樓並不對外營業,掌櫃的在自己的酒樓內大宴賓客。一時之間觥籌交錯,菜碟如流水般端上端下,比平日裏熱鬧了許多。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做東的掌櫃安排了一個助興節目——擊築。築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形似箏,有13條弦,弦下邊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此樂器為先秦時代的古樂器,源於我國南方,其聲悲亢、激越,在民間廣為流傳。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有詩雲:“彈棋擊築自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可見這種樂器在我國古代十分流行,擊築成為了當時的時尚。因此,凡是附庸風雅之人都要在聚會之時或自己、或邀人演奏,以此來調節聚會氣氛,並借此來展示自己的品位。隻可惜,這種樂器自宋代以後便失傳了。千百年來隻見記載,不見實物。但這一失傳之物,於1993年忽然在長沙河西西漢長沙王後漁陽墓中發現。文物界稱這一發現為新中國40多年以來樂器考古的首次重大發現,學術界稱這一築為“天下第一築。”

一個年輕的女子懷抱著築,來到大堂正中,深施一禮後,輕撥築弦,一曲慷慨激昂的(《易水送別》從她的玉手中流出。

酒席之間的喧嘩聲小了一些,許多對這種流行音樂有興趣的人不再言語,在音樂聲中持杯慢飲,隻有一些沒有那麼高雅興的人還在那裏大呼小叫。

這時,一個酒保突然放下了手中的菜盤,掩麵而出,淚水從指縫中滾滾而下。

另一個夥計發現了他的異常舉動,也隨著出去。問到:“你怎麼了?”

酒保擦擦眼睛,勉強笑了一下:“沒什麼。”

“沒事就好。趕快上菜吧,要不又該被掌櫃罵了。快,掌櫃的過來了!”

“還不去幹活,在這裏聊什麼?酒都涼了,趕快換酒去!”見竟然有兩個夥計在那裏聊天,掌櫃不由得怒氣衝天。

兩人也不說話,低頭往裏走。

在酒保與掌櫃一錯身之時,他臉上未幹的淚痕被發現了:“怎麼哭了?”酒保有些尷尬:“聽到築聲,忍不住想哭。”“原來你也是知音,競感動得哭了!”掌櫃很驚訝。

“當然熟了!這是名曲《易水送別》,如今已傳遍大江南北,不但用來彈築,而且也改成了琴、笙、鼓、鍾等八音奏的大樂曲。隻要有井水處,就聽得到有人哼唱,樂坊人家要是不會彈此曲,就會被別人認為不是本行。雖然朝廷下令禁止,可是除了秦地本地外,誰也不理這一套。禁者自禁,彈唱者照樣彈唱,這就是音樂感人的地方,曲子好,越禁越流行!”

“行啊,沒想到我這酒樓裏竟然是藏龍臥虎,還有你這樣懂築的高人!你說說看,她擊得哪裏好?”

酒保聽出了掌櫃的弦外之音,但他已經憋了好久了。在這個酒樓裏,他足足做了八年,每天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低三下四地陪盡笑臉,早就受夠了。

要不是為性命考慮,他才不會受這份委屈。掌櫃的話不禁勾起了他對往日縱酒放歌的回憶。斯人已去,存者偷生,不由得心頭生出了慚愧之情。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壯士的悲歌已經唱遍了全國,而壯士的鮮血卻已被大秦的黃沙掩蓋!他下定了決心,今天,就是雲破日出的時候!

“總的來說彈得還算不錯,有精彩處,但也有彈錯處,最主要的,是她把握不住曲悲壯且義無反顧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