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天朝奏響落日的挽歌(2)(2 / 3)

但盧生這句搪塞責任的“亡秦者胡”的鬼話,使得已對自己統治喪失信心及耐心的秦始皇立刻情緒化地想撲滅北方的敵人,他馬上派遣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征匈奴!

蒙恬的北伐軍事行動曆時兩年,第一年攻略了河南地,第二年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34縣城”。

30萬大軍在人數上雖有絕對優勢,但胡人機動性極高,長征軍補給困難,蒙恬不敢打持久戰,隻好也選擇險要的地方修建長城以防守。他一口氣完成34個城池,可見防守線拉得相當長。因此秦始皇幹脆下令重修趙、秦、燕、魏等國的舊有城牆,將它們完全連在一起,以應付胡人的擾亂戰術,這便是所謂的萬裏長城了。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千米,比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萬裏長城(明長城)還要長。

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係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

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做好準備。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裏、20裏、30裏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穀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兩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

長城的修建雖然有效地抵擋了胡人的內侵,但為了“亡秦者胡”這四個字,秦始皇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據曆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城除動用了30至50萬軍隊外,還征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150萬人。整個秦朝人口隻有2000萬,除去婦孺老幼,也就隻剩800萬左右。而且,驪山那邊的秦始皇陵也在熱火朝天的修建過程之中,所動用的人力也要以數十萬計,最多時曾達到72萬,成陽城內的阿房宮更是動用了無數人力來修築,再除去必不可少的軍隊人數,那全國剩下的青壯年勞動力恐怕不足百萬了。這樣的形勢無疑會使得人民怨聲載道,秦始皇的統治威望進一步跌落!

從另一個角度看,長城的修建也意味著大秦帝國開始走向了衰落。秦國傳統的“企業文化”本是勇猛而積極的,從建國始祖的秦仲、莊公、武公時,便常以極少的兵力和戎人周旋到底,並不斷采取主動突擊的戰術,這也才是贏氏一族的立國精神。但統一後的內外不利局勢,使秦國的作戰力軟化了,他們無法麵對機動式的戰法,隻好修築靜態的防禦城牆,充分顯示秦國傳統文化的衰退。表麵上長城固然可以防止敵人的隨時入侵,但也限製了自己的北上發展。秦始皇修築長城雖然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但他對胡人的過度恐懼以及對自己作戰能力的喪失信心,都象征著秦國賴以統一中國的活潑文化,已經蕩然無存了。

為了盧生的一句鬼話,秦始皇一口氣動用30萬大軍北征,並以70餘萬的勞力來修築長城,雖然此舉為後世中國留下了令普天下炎黃子孫所為之驕傲和自豪的偉大建築和中華文明的瑰寶,但對於秦帝國的統治來說,卻無異於自掘墳墓!

這一點,秦始皇並沒有認識到。因為他不僅要為“亡秦者胡”四字警語憂心忡忡,更要為在國內的統治力而大動肝火。此時的贏政,就像是一個神經兮兮的人,無論看見什麼,聽到什麼,都覺得是要對他大秦不利。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文化大清洗運動拉開了黑幕,中華文明也從而遭受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打擊!

中華文明的悲劇

萬裏長城雖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抵禦胡人入侵方麵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隻是秦始皇沒有搞好福利製度,讓人民心甘情願地去完成這一世界建築史上最宏偉的工程,才留下了不可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