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鹹陽宮內的二世麵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束手無策,隻會一個勁地催趙高去想辦法。而趙高壓根沒把國家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攬得朝政大權才是他根本的目的。在他的眼中,掌官國家政治大權的左丞相李斯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於是,趙高將導致農民起義發生的原因推在了李斯的身上。
二世本是糊塗蟲一個,趙高說什麼他都聽著。當趙高擬好一份問罪詔書後,二世也沒細看,就蓋上了玉璽。
詔書大意是:“古時堯舜的宮殿,梁木的樹皮都不刮掉,屋頂蓋的茅草都不修剪,台階隻有三級,還是由泥土所堆成。而禹王治水,親自操勞,連小腿上的毛都磨掉了。但此一時彼一時,先帝為天子,天下已定,四夷臣服,所以作宮室以彰得意;今朕繼位兩年,群盜並起,君不能禁,反而議論起先帝所為,又欲罷先帝開創的建設,真是上不能報先帝,次不能為朕盡忠效力,憑什麼要霸住權位不放?”
李斯接詔後,多次想見二世解釋,趙高不予通報,隻是說二世不願見他。
接著將李斯逮捕下獄,另找罪名要逼李斯自盡。
然而李斯自認為功大,沒有去伺候秦始皇的意思,隻想等機會解釋,讓二世回心轉意。
負責審訊的廷尉是趙高的人,按照他的意思對李斯施以各種刑罰,強安’的罪名是他的兒子三川守李由通盜,因為起義首領陳勝正是李斯的老鄉。
李斯受不了酷刑,隻得屈打成招。但他唯一的希望是,按照秦朝的律法,丞相身為大臣,皇帝必須在廷尉定罪後親自派人複驗,他希望在那個時候能得到平反,所以他一直忍耐著不肯自裁。
李斯的打算早就被趙高猜得清清楚楚,他派些心腹禦史、侍中裝成代表二世複驗的使者前去問案,李斯一想翻供,偽裝者就露出真麵目來,命刑卒狠狠揍他一頓。挨打的次數多了,李斯也被打怕了,最後二世派來的真正使者複審,李斯也不敢翻供,於是通盜罪名成立,判決腰斬棄市,滅三族!
趙高將審判結果及判決稟奏二世,二世大為高興地說:“假若不是趙卿,朕給丞相賣掉還不知道!”
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身具五刑(墨——在臉上刺字、劓—割鼻、刖——剁足、宮——閹割、大辟——處死),腰斬於成陽市!
這個為大秦帝國的建立操勞一生、令後世毀譽參半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任丞相,就這樣慘死在一個宦官的手中!
李斯死後,趙高官拜丞相,權力無限擴張,儼然成了淩駕於秦二世頭上的太上皇。在他的“統治”之下,已經是病入膏肓的大秦帝國隻能在苟延殘喘中掙紮。
趙高的胡作非為很快就給大秦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當年十二月,項羽率軍進抵漳水南岸,欲與秦軍主力決戰幹巨鹿。即委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人為前鋒,渡過漳水(一說黃河),切斷秦軍運糧的甬道,分割秦將平叛主力王離與章邯軍之間的聯係,使王離軍陷入缺糧的困境。接著,項羽本人親自率領主力渡河跟進,並下令全軍破釜沉舟,規定每位將士隻許帶三日幹糧,以顯示全軍上下一往無前、義無反顧、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
破釜沉舟完畢,項羽立即率領部隊進至巨鹿城下,將王離軍團團包圍,以雷霆萬鈞的氣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向秦軍猛撲過去。將士們奮勇死戰,將王離麾下的秦軍殺得潰不成軍。章邯率部援救,也被項羽軍英勇擊退。項羽指揮部隊連續作戰,不給秦軍以任何喘息的機會,九戰九捷,終於大敗秦軍。這場驚天動地大鏖戰的結果是,秦將王離被俘虜,秦軍副將蘇角身首異處,另一名副將涉間走投無路,被迫自焚而死!
此役一舉殲滅了秦軍主力,對於推翻秦王朝腐朽黑暗的統治,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
眼見農民起義軍的烽火即將燒到成陽,二世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為了安慰皇上,趙高故意大言不慚地說:“那些小小毛賊又有何能耐?有我在,根本不足為懼。”
二世也沒主意,隻得聽從趙高的鬼話,繼續在後宮享受著奢靡的生活。
但隨後發生的一切讓二世對趙高所言產生了深深地懷疑:巨鹿之戰後,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穀關往東,官吏全部背叛了朝廷而響應諸侯;諸侯趁勢率兵西進;劉邦率領幾萬人攻破武關(今陝西西安東南),直逼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