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1)(2 / 3)

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成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成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之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日:“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幹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裏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裏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

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約3l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l200米,南北長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幹阿上為房”。

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又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誰也不敢輕下斷言。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至今隻能說仍是個沒有定論的曆史之謎。

阿房宮的工程及其浩大,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官前殿,東西.500步,南北50丈,殿中可以坐10000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又修複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成陽。

秦代一步合六尺,300步為一裏,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麵積80000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相傳阿房宮前殿大小殿堂共700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就算秦始皇一生巡回各宮室,一天住一處,到死時也不能把宮室住遍。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麵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麵積之廣、規模之宏大,甚至超過了今天的故宮,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清代文學家曹雪芹也在名著《紅樓夢》寫道:“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雖然這其中主要是應用對比的手法,但也可以看出阿房宮的規模之大。

如此宏大的規模所耗費的民脂民膏可以想見,當時民間便流傳著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可見在百姓心目中,阿房宮的修建為人民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秦始皇在位時,阿房宮隻建成一座前殿。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直到項羽火燒鹹陽城!

曆史上對阿房宮的評價極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唐代文學家杜妝的一曲《阿房宮賦》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成陽。二川溶溶,流入官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問,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