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2)(1 / 3)

立馬舉鞭遙望處,阿房遺址夕陽東。

——唐·劉兼《成陽懷古》

已經不複存在的阿房宮對於中華文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這座彙集了無數先人們智慧與心血的宏偉宮殿,即使在今天重建起來,也再難找回當年的氣勢與輝煌。中國曆史上,毀於戰火的文明已經太多太多,我們隻能希望,曆史在今天、在未來不會重演!

阿房宮不在了,但不能代表著秦始皇留下來的輝煌也隨之而去。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中,長眠的秦始皇正在用無聲的語言,向今天講述著他當年的風采!

秦始皇的地下王國

如果說阿房宮的修建是秦始皇為了在活著的時候享受千古一帝的奢華,那麼驪山陵的破土就意味著始皇帝在身後還要繼續讓這份權利陪伴自己,直到永遠。

始皇帝登基為秦王時便開始了營建陵寢的工程。由於其間有更為重要的統一之戰,所以從秦王政元年(前246)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這26年間,雖然驪山腳下一直熱鬧非常,但工程也隻不過是初步完成了選址、策劃及奠定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滅掉六國之後,天下一統,屬於秦政權的人口猛然間增加了五六倍;再加上所俘獲的六國士兵以及奴隸,秦始皇手中已經有了足夠的勞動力去修建陵寢。李白有詩雲:“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不是詩人的誇張,據史載,最多的時候,有72萬勞動力在驪山腳下揮汗如雨。

完成統一大業的當年,秦始皇便派李斯主持修建皇陵。李斯能力超群,再加上人手充足,財力雄厚,10年之間就已經基本完成了秦陵的主體工程。秦始皇暴死沙丘之後,二世繼續修建。但二世二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附近。麵臨大軍壓境、威逼成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這可怎麼辦”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匪已經來了,人多勢眾,臨時征發附近各縣的軍隊是來不及了。現在在驪山修建皇陵的徒役很多,希望陛下能夠赦免他們,發給兵器,去抵擋那些流民。”

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被追中止。之後秦朝內憂外患,無力他顧,秦始皇陵也便成了一座個沒有完全竣工的爛尾工程。好在二世在位時主要是從事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因此後人也就能得以瞻仰這座世界上最豪華墓室的基本風貌了。

修建結束後的秦始皇陵極其宏偉,據《史記》記載:“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到了1961年,當地文管局測量的高度為43米,1982年再用新技術進行測量時,得到的確切高度為55.05米。可見2000餘年來的水土流失,使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

最新考古勘探資料顯示,秦始皇的墓室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空間高度l5米,墓底距離封土頂72米。墓室或墓道的頂部可能為青石結構,這種石材明顯不同於陵墓南側驪山上的石質,也不同於封土堆中夾雜的自然石塊,卻與距秦陵六七十公裏外的渭北諸山一帶的石灰岩相同。晉人潘嶽在《關中記》中的記載得到了驗證:“驪山無此大石,運取於渭北諸山。故其歌日‘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相鉤。”但人們現在還無法想像墓頂寬達50米的跨度當年是如何解決的。要知道根據兵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磚表明,當時的工匠尚不清楚兩磚之間需要錯縫這一關鍵技術,至少錯縫技術還沒有成為每個工匠都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

通過考古鑽探發現,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那麼它究竟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淺的連狐狸都能刨開,最深的則一直抵達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製,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