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也間接證明了地宮的位置。2000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這是因為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
從墓外要經由墓道進入地宮,根據西漢以前陵墓的考古經驗和“端門四達”的理念,隻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四條墓道,過去所有專家都相信秦陵地宮至少有四條墓道,而且每側還不止一條。但經過遙測和考古鑽探確認,地宮隻有東西兩側各一條墓道,而南北兩側尚未發現類似結構。這一結果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因為最有資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隻有兩條。這其中的奧妙所在,還在等著人們進一步去考證。
兩墓道的發現讓人們頭痛不已,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出,那就是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隻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隻兩道門。人們不禁聯想到,隻有兩條墓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秦皇陵,其地宮也絕對不會隻有一道門。
其實《史記》中早就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就是說,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複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
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辯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
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麵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在今天的高科技麵前,秦始皇地宮那神秘的麵紗似乎正在一點點地被掀開。然而它的廬山真麵目到底如何,也許跟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完全不同。一切,要等待地宮重現天日的那一天。但就如同古代婚禮一樣,新郎根本不知道新娘子長的是什麼樣子,也許在結婚之前也曾有過許多猜測,然而直到洞房花燭夜,掀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之後,才發現自己之前的猜測全都是白想。
運用高科技可以推測秦陵的構造,但有一個問題卻是科技手段所無法解決的。那就是秦始皇陵的方向問題。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甬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陵墓的朝向為坐西向東。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作為第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喝石,南達會稽,在琅砑、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杏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麵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秦始皇陵也就隻能坐西向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