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3)(2 / 3)

如此龐大的宮殿,相當於一個地下王國,獨自長眠在其中的秦始皇會不會感到寂寞?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這個王國之中,秦始皇不是孤獨的,無數的奇珍異寶,無數的奢華設施,都在陪伴著秦始皇度過永恒的長夜!

富可敵國的陪葬品

秦陵地下建築的麵積相當於今天五個標準的國際足球場那麼大,其地宮的深邃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皇陵如果隻有秦始皇自己長眠在其中,豈不是一種浪費?除了秦始皇的靈柩外,地宮內還有什麼呢?

在古代,人們認為死後就會去到另一個世界,因此,便會把死者生前所用或所喜歡的東西和他一起下葬,這就是陪葬品。古時不僅皇帝死後要有大量的奇珍異寶陪葬,就連一個窮人死後,親人也會把他生前所用的東西與他埋在一處,哪怕是一隻碗,一雙筷子,好讓他能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在世時的生活。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製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厚葬習俗根源於中國傳統的禮治觀念,與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麵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而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帝王,在生前有權利享受帝王的尊貴,死後自然也有權利去繼續擁有帝王的特權。因此,與秦始皇一同安葬在地宮之中的奇珍異寶不計其數。

《史記》記載,地宮“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由此可以看出,那座巍峨的封土之下,其實是一處巨大的寶藏。

根據現代考古學對研究結果來看,司馬遷所言不虛。秦陵的外藏係統由地宮之內各層台階上的陪葬坑、地宮外封土下的陪葬坑、內外城之間的陪葬坑、外城之外的陪葬坑四個層次構成。

以陪葬坑的形式構成秦始皇陵園的外藏係統是秦人的首創。先秦時期的外藏僅僅以車馬坑或車馬器為其主要內容,加上玄宮中的禮樂重器、生活用具,反映的埋葬觀念不過是形而下之的貪婪占有;而到了秦始皇陵園,形式上看似與之沒有質的區別的陪葬坑,反映的埋葬觀念卻有了質的、形而上的創新。秦始皇對他一手創設的皇權之下的中央集權官僚政體充滿自信,他明白忠實於帝國及帝國皇帝的各級官僚和他們所統屬的機構,不僅是帝國萬世基業的保證,也是維係皇帝死後能繼續擁有至高權利的條件。

秦帝國時期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中樞是三公九卿,它所代表的“百官”權利來自皇帝,在皇帝生前為帝國鞠躬盡瘁,貢獻著忠誠;在皇帝死後,它們仍然一如既往地為帝國皇帝盡忠。陵園內城西南角的一個陪葬坑中出土了八個文官俑,從伴出的青銅鉞及俑身佩掛的刮削竹木簡的陶削,可推測這是三公九卿中主管監獄和司法的“廷尉”,也就是史記中所說的“宮觀百官”。帝國的政權機構以陪葬坑形式出現在始皇的陵園中,這是秦帝國輝煌時期帝國心態、帝國形態、科技文化現時態的集中再現。

從司馬老爺子的話中我們還能得到另一個信息,“下銅而致槨”,就是說秦始皇的靈柩是銅製的。但這一說法遭到了專家們的質疑。以史料記載來看,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裏“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隻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隻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製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他棺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