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6)(3 / 3)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又不一致。

第一種觀點認為,秦俑坑出土的這支秦代軍隊的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征;秦俑坑大批兵馬俑的軍事陣容,正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征。

第二種觀點認為,秦兵馬俑坑象征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相間排列的一號兵馬俑軍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俑坑為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當為四號坑,即擬議中的中軍,三號兵馬俑坑是統帥右、左、中三軍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著屯兵的壁壘。三軍拱衛京師,是秦始皇希圖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一統江山的反映。

第三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乃一項未競工程,全部建成應有50000兵馬俑。這個龐大的軍陣按前、後、左、右、中配置兵力,實為秦代“乘之”所演習的八種陣法申最基本的陣法方陣。方陣陣法的特點之一是“薄中而厚方”,中軍兵精而少,接敵的外圍四隊兵力較多。秦俑軍陣正是按照“薄中而厚方”的方陣法來配置兵力的。

第四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象征左、中、右三軍,而是反映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非人們通常說的指揮部,它應該是象征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反映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反映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對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伍社宗,是用來進行軍祭的,是作為在軍祭祖的對象的社主和遷主以及安置社祖二主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彎兵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雲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就是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究竟建造兵馬俑軍陣是出於何種目的,一時還無法確證,但從目前對秦代的軍製研究成果來看,第二、三種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另外,兵馬俑還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這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隻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一個甲片也沒有。

從俑坑裏能看得出來,秦俑都是簡裝,他著的鎧甲防護的麵積並不大,都屬於輕型的,和今天所了解的當時的魏國的重裝部隊正好形成一種明顯的反差。

秦國應該有能力為軍隊配備足夠的鎧甲。曆史記錄顯示,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就是說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複製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曆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鬥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

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掙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對手的一個首級競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製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從此後,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