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千年秦陵的千年迷(6)(2 / 3)

不久後,考古隊進駐西楊村,有誰能夠想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後震驚了全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它們是以個體形象呈現的整體塑造藝術,這8000兵馬造型各異,絕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巔峰之做。然而,秦始皇為什麼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塑造兵馬俑呢?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會有一個幽冥的世界,如果把死人生前的一切帶到地下,他在陰世間的生活會與生前一樣。

於是考古學家們推測,這些陶製兵馬俑是秦始皇陰間的護衛者,始皇帝並沒有采用活人活馬的生祭,他的護衛軍,是出於能工巧匠的製造。這些秦俑,是秦陵的最後證據麼?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馬俑的製造年代,大約在秦統一全國的公元前221年動工,至公元前209年結束,前後大約曆時10年,需要幾萬工匠共同勞作。

如果說秦始皇帝陵的布局是模擬當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成陽的形製而建造的話,那麼兵馬俑坑則象征著秦陵的地下王國的軍隊,即一支冥軍!繼1974年發現一號兵馬俑坑之後,1975年上半年,又先後發現了秦俑二號坑和三號坑。三個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總麵積達20000多平方米,內埋陶質兵馬俑7000餘件,木質戰車100餘輛。三個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它們既相互分割,自成單元,又緊密相關,渾然一體,共同構成龐大嚴密的地下軍事營壘。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現了銅車馬坑,它與兵馬俑坑東西輝映,成為中國考古界又一個重大的發現。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

除了三個坑外,還有一個隻挖出土擴,沒來得及鋪磚棚木,更沒來得及放入兵馬俑的四號坑。據勘查,四號坑麵積4000多平方米。人們雖一般很少提及,但它並非可有可無,因為這四個坑統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編列體係。三缺一,留下了一個曆史缺憾。

埋藏著這支冥軍的三個坑各不相同:兵馬俑一號坑似為步兵部隊;二號坑為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駕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

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秦陵兵馬陶俑的發現,被國際上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自1975年開始,國家已先後在三個坑上建造展覽大廳,對外公開展出,其中二號坑是邊發掘邊展出。一號坑中的兵馬俑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中,排列著挎箭執矛的銷甲俑和6輛戰車相間的38路麵東的縱隊,構成軍陣主體的主力部隊。在主力部隊前麵,橫列著三排橫隊,每列有70個戰袍俑,手執管機弓箭,個個氣宇軒昂,組成全陣的前鋒。其他三麵,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別麵向南、北、西,似是側翼和後衛,以防止敵人從兩翼和背後襲擊。

秦兵馬俑大小皆仿真人、真馬製成。武士俑高1.8米,麵目各異,神態威嚴,依服飾、胃甲和排列位置可以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騎士、伍卒等多種,還有二號坑中獨有的跪射俑、鞍馬騎兵俑,這些都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出土武器更令人驚奇,這些經鉻化處理的青銅兵器,至今仍寒光閃閃,鋒利如新。青銅兵器的鉻化處理,證明了我國這一工藝將1937年德國作為發明專利而創造的工藝技術提前了2100多年。

此外館中還展示了陵旁出土的兩組銅車馬,每組有車一輛,馬四匹,車蓋華麗,車窗為鏤空雕,鞍轡上有金銀錯紋飾。每輛車各有一名馭手俑,實為秦代藝術珍品。

然而兵馬俑的重見天日卻為人們又帶來了一團迷霧,秦始皇為什麼要用那麼多的泥人泥馬來陪葬呢?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實質上是按古代禮製“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即位後,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當時他率領千軍萬馬南征北戰,從而並吞了六國,統一了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