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
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裏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迂距秦亡100多年,《漢書》作者班固距秦亡200年,酈道元具秦亡400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可是司馬遷隻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塚”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後來的記載則肯定地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裏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那這麼說是否就意味著秦陵未被盜過呢?未必!官方盜墓的行為雖然沒有出現,但民間的盜墓行為就難說了。民間盜墓者看重的是陵寢中的值錢物件,而秦始皇陵中的珍寶無論在史籍記載中還是在民間傳說中都數不勝數,怎能不讓這些以盜墓為生的人眼紅手熱?但我國古代對盜墓現象的打擊十分嚴厲,盜墓者隻能偷偷摸摸地做“地下工作”這就對時間的要求分外嚴格。秦始皇陵如此巨大,想要盜開並不是輕鬆的事,短時間之內很難完成。
另外,據史料記載,地宮之內還針對盜墓行為設置了大量的機關陷阱以及一觸即發的弩箭,即使記載不是真的,也足以嚇退盜墓者的貪心。
而且,秦陵地宮中的汞含量的確高得異常。能流動的水銀百川江海,不僅可以讓地宮中富麗堂皇,還能夠有效地防腐防盜。高濃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體吸入,輕則肌肉癱瘓、精神失常,重則一命嗚呼。與重重機關和強弓弩箭相配合,多重防盜措施完全可以保證地宮的安全。考古的成果也向我們顯示了地宮尚未被盜過。經過全麵勘測發現,周圍陪葬坑中,項羽時代焚燒破壞的痕跡著實不少,但封土堆下的地宮卻完好無損,至今尚未找到大規模盜掘的有力證據。而且經過了2000多年的時間,地宮內的水銀還能被探測到,就說明地宮仍是密封著的,否則,汞蒸汽早就隨著盜洞而揮散出去了,哪還能留著讓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們去探測呢?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越來越多地考驗著人們的想像力。但現在我們還隻能通過推測來解開秦陵之謎,還不到將秦始皇喚醒的時候。
這主要是因為,地宮結構複雜,至今沒有搞清,而且很多技術問題也不能解決。若倉促發掘,會造成嚴重破壞。要發掘這樣規模巨大的地下陵墓,必須先要修建一個麵積達到36萬平方米的頂棚,若不建頂棚防雨、防曬、防風,地下建築則難以完美保全。而若想建這樣的大棚,目前國內的技術力量還達不到,就連世界上最大的頂棚也隻有四萬多平方米的麵積而已。另外,秦始皇陵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見水,而大量的地下建築都在16米以下,如發掘時沒有大型抽水、排水設施,會使整個地下宮殿被水淹沒。再者,發掘秦始皇陵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也是一個問題。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秦始皇陵的發掘之日總會來到,那必將又是一個空前的世界奇跡。我們有足夠充分的理由這樣說,因為僅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就已被世人驚呼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了。
沉默的守護者
我們現在暫時無幸得見秦陵地宮的真麵目,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人們見到了秦陵的冰山一角。一個王者之師、一群沉默2000多年的陵寢守衛者,正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盛世。
中國西北地區1974.年3月進入了持續的旱年,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村民不得不打井取水。當年那口挖了一半的廢井,它有一邊觸及到一個神秘的地下王國之中,如果當時打井的位置稍稍偏離,2000多年前的曆史將依然混沌。
這是一種人們從未參拜過的神像,他的造型奇特,似人非神,從來沒有出現在中國的那一座寺廟之中。從外形上看,與其說是神像,不如說是身披甲胄的戰士。然而,考古人員關心的是,這些距秦始皇陵1.5公裏處發現的陶像會不會與傳說中的秦始皇陵墓有某種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