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子的這段對話來看,原時空李太後朱翊鈞對應該能搞到多少錢,都還是有心理價格數字的。
當然,原時空馮保當權十年,隻有一百多萬兩資產,其中還包括張居正死後送去的三萬兩金子(合三十萬兩銀子。注意,主持送禮事務的張居正長子私自改變了潛規則行情。)。確實太少了點。難怪李太後不相信朱翊鈞報的帳。
當然,馮保當權十年期間,皇家又是要辦幾場喪事,朱翊鈞又是要大婚,又是要連生好幾個兒女。馮保這皇家大管家,也少不得都要出幾筆大血,吐出不少來幫襯捧場討主子歡心。
劉瑾當權四五年,抄的銀兩數八九百萬兩,同樣也破了潛規則。是應得數的兩三倍,也確實太貪了。必然得罪朝臣內廷無數人,最終被大夥兒一起想法子弄死。
孟衝、張明雖然應該也早就知道情勢不大對頭,有三個月的時間,他們沒準也會轉移藏匿不少財產。
好在朱翊鈞不怕他們轉移藏匿,正要他們轉移藏匿。他們越會藏匿越好,他還怕這兩頭呆鵝、睜眼瞎太心裏從不藏奸呢。給他們三個月時間,也是特地為他們留有充分作案時間。
他既要借此把案子辦出新思路辦出新水平,更要借此大肆發揮一通,向天下臣民發表一篇好文章。
內廷除了飲食、醫藥是個大金礦,另外幾個比較肥的部門是工程建設、衣絲物件織造等。即便是向來稱為清水衙門的浣衣局也是買賣人口、奴隸勞動的宮廷內準監獄機構,照樣是每年交三萬兩銀子才能當上“局級”太監一把手。
朱翊鈞打算用三四年時間,利用各種機會輪流清洗一遍。總不出問題的機構,從不犯錯誤的人,地球上古今中外都是沒有的存在。機會多的是。但他第一槍必須打得響而且亮才行,要辦出水平辦出風格才行。
內廷修理完了,軍頭、宗室、勳貴、文官集團、商幫、黑社會、寇匪邊夷、東倭西洋、韃賊回回,一個個地都得修理一遍。誰也沒得跑。一邊修理舊勢力,一邊打造新天下。小拆大建,穩修速立。
幾十年之後,馬爾戛尼的曾祖爺爺如果來,已換了人間!伊麗莎白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
因為三萬兩銀子的事,想起了網絡小說中常見的惡俗橋段。
一些這輩子大概其絕對也是見過錢、或者小學數學考試肯定及過一回格的作者,他們書中的人物經常出手就是幾百兩(約7xN斤,N個七斤老太?)。書中人物吃頓飯不拿出銀子,會讓作者覺得自己要臉紅。
三萬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呢?質量一噸多!總重兩千兩百多斤。1公裏以上距離一人運送150斤,要15個人運送。
京城內從明代政治局委員A府上運到副總理B府上,至少要派出三五十人的保安、運輸隊伍。從南直某位退休政治局委員C府運到京城,至少要派出百來人,才能負責沿途各種可能意外,確保安全。
三萬兩銀子的來往,隻限於明代政治局委員以上級別的頂級大佬們之間。而且一人終其一生,大約也隻有一次玩這麼一把的機會、必須場合。通常是一個派係、一個家族的事關決定性前途、最後命運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有且隻有這樣級別的最高級官員,遇到一回這樣的機會或意外,終其一生才會出手一次。
三萬兩這數目一出現,必定與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掛鉤,大多在史書記錄上會留下資料。
絕不可能是某頂級高官兒子結婚,誰誰帶著三五十人上門吭哧吭哧地送他個七八萬兩吧。玩兒似的。
清代乾隆中期以後,錢莊開始發達,銀子逐漸票據化流通(和中堂功高至偉),到晚清,中高級官員禮尚往來時,才逐漸水漲船高。
中國古代在清代以前,長期大麵積處於饑餓狀態,人均壽命低,人口增長極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所謂自然災害困難時期,餓死多少人數目有爭論的那三年,中國古代三千多年裏,正都處於並一直處於那種狀態。幾百年裏物價一直穩定,最普及的硬通貨不是金銀銅鐵錢,而是糧食。官方的財政數據幾千年長期都是糧多少萬石(擔),而非多少錢、銀。
所以,小說裏某人一出場,進飯館吃個燒餅就拿出十幾兩銀子,會震動全縣、驚動一個府城。
好比你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去某縣、某市街上吃飯,拿出一千塊錢。縣長、市長、公安局長必定猛搖紅機子,緊急找上級,要看你究竟是中央首長派來幹什麼的,為何不事先通知。
或者是你今天到某市天上人間點了杯礦泉水,拿出一捆一千美金一張的綠票子,問服務員:“買單,夠嗎?”
人家服務員隻好說:“王思聰,知道你丫牛叉,但你也不能這樣不要臉啊。”
現在的古裝戲、網絡小說作者,已把古代中國的物價(對不起,主要物品隻有一點燒餅、大米),普遍漲到了北二環內房價的水準。
中國人的祖先們集體表示:真的吃不起呀!幹了一年攢了一百文錢。昨天縣裏不知從哪又掉下來了個大俠,吃一個燒餅用了三兩銀子,搞得全省米價又漲到五十文一粒。俺是吃完兩粒米再死呢?還是幹脆被這些接二連三掉出來的大俠直接給氣死了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