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近代建築(1 / 3)

希臘複興建築

瑞士著名的藝術學家H。沃爾夫林指出,假如那時——大約在1800年左右——新古典主義時代,藝術再度成為單純的,混亂讓位於秩序,而且直線和直角再度被恢複了名譽,這顯然和人們重新尊敬單純有關係。但是,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基礎被改變了……建築再一次從純粹的立方體中,從明確的可觸知的比例中,從在塑形上清晰的形狀中,獲得了它的效果,而整個繪圖的藝術被蔑視為偽藝術。在歐洲曆史上,古典複興經曆了三個階段。文藝複興是第一次向古典藝術學習的高潮。17世紀法國,第二次把古典主義奉為典範。但發展到“羅可可”藝術,古典精神已完全改變。可是到了18世紀下半葉,又出現了第三次學習古典藝術的運動,在美術史上人們稱這個時期傾向這一潮流的作品為“新古典主義”,而在建築上則成為古典複興,它最初表現為古希臘建築的複興。

希臘複興的原因首先是對於希臘的研究。1650年,羅蘭·弗雷亞爾·德·尚布雷(Roland Freartde Chambray)把希臘稱為“神聖的國度”。1752年,理查德·多爾頓(Richard Dalton)對古希臘神廟的起源重新進行研究,寫成了《希臘和埃及古跡》。1758年,朱麗安-達維德·勒魯瓦(Julien-David Le Ray)在考察了希臘之後,完成了他的《希臘雄偉壯觀的紀念性遺址》。1762年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uart)和尼古拉斯·列維特(Nicholas Revett)在18世紀50年代訪問了雅典後,出版了《雅典文物》的第一卷。1764年,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helmenn)在德國完成了他的《論古代藝術》。溫克爾曼雖然從來沒有去過希臘,卻開宗明義地宣布:“世界上越來越廣泛地流行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的天空中形成的。”他感覺到建築師們應當努力達到希臘人所表現出的高格調——高雅的樸素,沉靜的華麗,精確的輪廓。當君主專製和封建貴族的統治日益腐朽的時候,文化界對於古典藝術的向往常常帶有不同程度的民主意識。溫克爾曼說道:古希臘藝術的卓越成就,最主要原因在於自由,“在自由中孕育出來的全民族的思維方式,猶如健壯的樹幹上的優良的枝葉一樣。”德國詩人歌德、席勒、萊辛都先後論述過古希臘藝術。後來愛爾勳爵熱衷於把帕提農神廟中大理石雕像運往倫敦。

其次是因為考古。對希臘遺址的發掘,以英國人在希臘的考古工作成績最為卓著,第一次將希臘遺址展現在歐洲人麵前,或者說在全世界眼前展現了古希臘驚人的美。如我們前麵所說的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斯對於古希臘遺址的發掘。因此,希臘複興在英國成了相當有力的潮流。它的主要特點是使用希臘式的多立克和爰奧尼柱式,並且追求形體的單純。

再次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對拿破侖進行著一場戰爭,為了同拿破侖提倡的古羅馬帝國建築風格相對抗,有意推崇古希臘建築風格。希臘人民的獨立解放鬥爭引起了歐洲資產階級和一些文學藝術家的同情。英國傑出的詩人拜倫參加了希臘獨立戰爭,並且獻出了生命。他在長詩《恰爾德·哈羅爾德》第二章中,寫道美麗的希臘,一度燦爛之淒涼的遺跡!你消失了,然而不朽;傾圮了,然而偉大!

希臘獨立戰爭更促進了對於古希臘文化的狂熱崇拜。隨著歐洲人對古希臘建築的知識逐漸豐富,認識逐漸加深,到19世紀初,在英國興起了希臘複興建築。

希臘複興建築在英國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個例子是一座希臘多立克式的神廟(1758年),坐落在伯明翰附近的哈格利大廈園內,由詹姆斯·斯圖爾特設計。1816年他展出了從希臘雅典收集的大批遺物,於是,在英國形成了希臘複興的高潮。最典型例子是由羅伯特·斯梅克(Sir Robert Smirke)設計的大不列顛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London,1823~1847),它的南立麵布滿柱廊,兩翼有伸出的雙翼,在中部柱廊的前麵設計了愛奧尼柱式,構築了有人物故事的山花。希臘複興最重要的基地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丁堡被稱為新的雅典,它的卡爾頓山可以和雅典的衛城相媲美。卡爾頓山曾經建造過模仿帕提農的國家紀念堂。山的南坡是愛丁堡學校的校舍(1825年),是由托馬斯·漢密爾頓(Thomas Hamilton,1784~1858)設計的。建築物的正麵展開很寬,正中一幢圍廊式建築高踞在台階上,有點像雅典衛城的山門。另外還有約翰·索恩(John Soanel,1753~1837)設計的英國切爾斯醫院(1809~1817),南倫敦的度維奇畫廊(1811~1814)、聖約翰教堂(1825~1828)都是這種新風格的作品。

希臘多立克風格中最優秀的古典建築物在德國,那裏善於運用柱廊和舊柱式。建築師吉利曾為腓特烈大帝設計了紀念堂,並設計了柏林國家劇院,形式都較為新穎,傳統的古典式韻味較少,表現出高尚的品質。

德國的古典複興也以希臘複興為主,如著名的建築師辛克爾(K。F。Schinkel)設計的柏林歌劇院(1818~1821)也是希臘複興建築的代表作。他竭力主張按照占希臘露天的半圓劇場的型製來建造這個劇場。觀眾席是五層包廂式的,一共有1821座,舞台也是廂型。中央的觀眾廳和它的前廳,立麵上有山花,造成輪廓的變化。前麵六根柱子是愛奧尼式的柱廊,具有公共演出建築的特性,沒有顯得像神廟般的莊嚴。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das Brandenburger,1789~1791),由C。G。朗漢斯(Carl Gothard Langhans,1732~1808)按照雅典衛城的山門進行設計。就像他本人所說的那樣“毫無爭議,勃蘭登堡大門的位置乃是全世界最美的,為了取得更多的便利和在門上盡可能多開門洞,我在建新城門時選擇了雅典的城門作為榜樣……”。這個建築“不僅是通向柏林的門戶,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是通向德國新古典主義的道路。”而現在它已經成了柏林的象征。在德國希臘複興式建築還有阿爾塔斯博物館(1824~1828)。

美國也有希臘複興的建築,伊迪斯·漢密爾頓在評論美國的希臘建築時說道:“希臘式的建築是我們熟悉的建築風格。尖尖的三角形的房頂架設在粗壯結實的像長笛似的大圓柱上——這就使我們感到滿足了。我國所有的城市中的公共建築物都是這一種風格。不論在什麼地方,隻要一見到這樣的建築,便可以肯定它是某一官方機構辦公的地方。”英國建築家拉托伯(B。Latrobel,1764~1860)在美國費城、華盛頓設計了一係列具有典型新希臘風格的聯邦政府建築,但是最著名還是巴爾的摩大教堂。

羅馬複興建築

像希臘複興一樣,羅馬複興也是得益於對於古羅馬的研究。科爾貝派安托尼·德戈德(Antoine Desgoderts)去羅馬考察,1682年出版了《古羅馬宏偉建築》。詹巴斯蒂塔·皮拉內西(Giam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在羅馬見到遺址,先是被震驚,隨後又被深深打動。1748年,他發表了《共和時代和帝國初期的羅馬》。1756年,又發表了“他那最偉大的、最令人震驚”的《羅馬古跡》。1761年,還發表了《雄偉壯麗的古羅馬古跡》。1765年,發表了和別人論戰的文章,如《對建築風格的看法》等。

羅馬複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龐貝古城的發掘。公元79年被維蘇威火山熔岩埋葬的古羅馬龐貝城,經過了近1700年的歲月於18世紀中期(開始於1784年)被發掘出來。歐洲的學者又一次被古代藝術的純樸剛勁而震驚,連當時提倡“羅可可”風格的“藝術保護人”蓬巴杜夫人也派了一個小組去龐貝“考察學習”。意大利成了年輕詩人經常駐足的地方,他們參觀羅馬橢圓形競技場或萬神廟,冥思苦想,對轉瞬即逝的榮耀和名望感慨萬千。歌德就是這樣一位遊客,他的意大利之行(1786~1788)使他成為世界著名詩人。他的古代大地之行對於他的《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的部分章節提供了直接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