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建築雕刻有了發展,神廟東西兩麵牆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通常裝飾一組高浮雕或圓雕。這個時期末,愛吉那的阿菲婭神廟的破風牆雕塑非常有代表性。而留存至今的不是原作而是托爾瓦德森的修複品,兩麵破風牆可能都經過重建,但它們之間的圖形一直保持了微妙的聯係。破風牆的中央屹立著雅典娜,雅典娜的兩旁是希臘人同特洛亞人戰鬥的場麵,戰鬥雙方在雅典娜兩側分別組成對稱的圖形。戰鬥者的姿態動作與傾斜者、躺倒負傷者的動作相互呼應。保存最好是海格裏斯,他位於東麵破風牆靠近角落的地方,正蹲著引弓射箭,形象有力,又加強了構圖的和諧。
建築雕刻的另一種形式是飾帶浮雕,裝飾在希臘神廟柱廊內牆的上邊,也有的裝飾在外牆上。德爾菲的錫夫諾斯寶庫浮雕飾帶,是在外山牆下邊連向兩側的浮雕帶。約作於公元前6世紀晚期。表現的是希臘諸神同巨人之間的戰鬥,這件浮雕中的人物,獅子、戰車的表現都相當真實。而且這件浮雕打破了平麵的局限,通過不同高度和層次的浮雕表現縱深空間,豐富了浮雕的表現力。
埃伊納神廟雕刻是古風時代末期的雕刻,該神廟建於公元前490年前後,是為祭奉雅典娜而建,這座神廟東西山牆上各有一組雕刻,這兩組雕刻大部分已經被毀掉了。現存慕尼黑的赫拉克勒斯和受傷戰士是東麵山牆上雕刻,這些人體雕像達到了較高的寫實水平,能夠準確地對人體的動態和情緒進行表現。但在表現手法上仍然保留著古風雕刻的一些特點,如戰士的臉上還保留著古風式的微笑。人體的細節刻畫上仍可見古拙的特點。顯示了從古風向古典過渡時期的特點。
古典時期
公元前480年希臘取得了曠曰持久的希波戰爭的勝利。雅典也隨之確立了在希臘各城邦中的領導地位,希臘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古典時代早期(約前480-前450),希臘藝術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索,能夠熟練地運用人體結構的全麵知識,在雕塑中表現出了完美和諧的技巧,人物雕像的動作、表情、衣飾以及構圖更加接近自然真實的人。但從他們手中出現的雕塑還有超出自然真實品格之外的堪稱靜穆的品格。
德爾菲出土的青銅侍者(約前470)和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破風牆上的阿波羅像和宙斯像堪稱這一時期雕塑的代表作。以往雕像依靠對稱而獲得的平衡,如今被自然姿態的風格取代,雕塑家大膽地用一條腿負荷整個身體的體重,處於中位線上的脊柱向一側扭轉,肩、臀、膝不在一個水平麵上,而是富有韻律地向上下交錯傾斜,眼睛和嘴也不再保持嚴格的水平,雕像的各個細節都按照自然而富於變化的原則來處理。
哈莫迪奧斯和阿裏斯托基頓像是最早的運動型的雕塑,這兩個人是刺殺暴君西帕卡斯的英雄,雅典人為他們建立雕像以誌紀念,原作原來放置在雅典市場上,原作已失,留存下來的是羅馬的複製品。這座雕像左臂高舉過頭,構圖氣勢非凡,在人物軀體的塑造上第一次真實可信地表現出了強勁有力的身體動作。
據曆史記載,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有卡拉美斯,畢達哥拉斯和米隆。
米隆是古典前期傑出的雕塑家,他的主要活動時期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米隆的突出貢獻在於他使希臘雕塑最終擺脫古拙的樣式而確立古典風範。其作品主要包括各種神像和人像,此外,他還擅長於製作動物雕刻。但他的原作都沒有保留下來,我們現在隻能見到他幾件作品的羅馬摹製品。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擲鐵餅人》,此外還有他為雅典衛城所作的《雅典娜和瑪息阿》。米隆的另一些作品可見於文字記載。
米隆的名作《擲鐵餅人》根據魯西安的詳細描寫,我們可以從羅馬的仿製品中辨認出幾件摹製品。這件作品表現的是投擲鐵餅的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米隆選擇了一個轉折性的瞬間:運動員為投擲而大幅擺動雙臂、快速旋轉身軀,他的身體運動已達到極限,在下一個瞬間他就要擲出鐵餅。米隆抓住的這個瞬間概括了擲鐵餅這一動作的整個過程,顯示了運動員最典型的姿態,最強烈地層示了運動員肌肉的健美和力量。擲鐵餅人的雙臂張開,仿佛一張拉滿的弓,加強了觀眾對於鐵餅就要被飛速擲出的聯想;鐵餅和運動員的頭部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支撐身體的右腿如同軸心,使大幅弓起的身體保持平衡。這樣的構思設計顯示了米隆的藝術匠心。這是一個非常難處理的動作,米隆能在構思和塑造上達到如此完美的程度,顯示了他對於人體結構知識的極度熟悉和高超的雕塑技巧。
奧林匹亞神廟雕刻是古典時期前期建築裝飾雕刻,這座神廟建於公元前460年,東西山牆上各有一組裝飾雕像。
伯利克裏統治時期是希臘最繁榮的時期,在伯利克裏的支持下,雅典開始了一係列偉大的建築活動,在戰爭的廢墟上,新的廟宇建立起來。雅典衛城得到整修,宏偉的巴底農神廟(前447-前432)和山門(前437)的建設也都在這一時期展開。出現了俯瞰古代市場的海菲斯坦(前450-前440)和愛琉西斯的米斯特裏大廳。在這種空前的創造活動中,藝術家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起來。優秀的雕塑家應時運而生,一時如群星燦爛,而菲狄亞斯是其中最偉大的雕塑家。
菲狄亞斯被伯利克裏任命為巴底農神廟的總設計師和監督人。他生於公元前490年至485年之間。傳說他曾與米隆同拜阿格拉達斯為師。他雕塑的人物姿態寧靜而高貴,表情肅穆儒雅。雕塑技法細膩精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菲狄亞斯是理想化造型的巨擘。據古代文獻記載菲狄亞斯曾親手製作過幾座雅典娜神像,矗立在雅典衛城上巨大的雅典娜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列姆諾斯的雅典娜神像和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是他的晚期作品。列姆諾斯的雅典娜神像,等身大,青銅鑄造。原作已失,從現存摹製品上約略可見其風貌。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是一座巨大的木頭雕像,高36英尺,雕像的皮膚部分包裹著象牙,眼睛用彩色寶石製成,鎧甲和衣服是黃金製成,盾牌和甲胄上還塗繪有大量耀眼的色彩。雅典娜的金盔上是一隻半獅半鷲的怪獸,她的盾牌裏盤踞著一條巨蛇,蛇的眼睛也用光芒四射的寶石製成。這座巨大雕像被安放在神殿的底部,當人們走入神殿時,雅典娜女神的莊嚴美麗將所有的人征服了。
菲狄亞斯的代表作宙斯神像,高10米。這座雕像的內部是木結構,身體用象牙片構成,衣服飾以金葉子,這種特殊技巧稱為“克裏舍列凡丁”。這件作品充分體現了菲狄亞斯宏偉的構思及完美的表現手法,但原作已不複存在,而羅馬的仿製品沒有傳達出原作的精神。菲狄亞斯的作品古代學者曾稱其為最美,但那些無與倫比的雕像早已被毀滅了。他製作的青銅雅典娜隻有基座幸存下來;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流傳至今的幾個尺寸不等的大理石摹製品;至於宙斯神像,直到為作黃金衣飾而製的陶土模子發現之前,我們隻能在羅馬硬幣和獎章上看到它的摹本。
巴底農神廟的裝飾雕刻主要有三部分,即東西山牆上的兩組雕像,柱廊內狹長的連續的飾帶浮雕及外牆回簷上的間板浮雕。這三部分雕刻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共同構成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建築雕刻整體。
西破風浮雕表現了雅典娜同波塞東為爭作雅典的保護人而進行的戰爭。東破風浮雕表現了雅典娜的誕生,這些浮雕大部分在1684年土耳其和威尼斯的戰爭中被炸毀。但在被毀之前它們被描繪下來,這樣使我們可以知道原作的構圖。東破風的構圖設計大膽新奇,破風的兩個角中,一頭是曰神赫利俄斯驅使馬從海中升起。另一頭是月神塞勒涅駕馭著馬正在下沉,這樣打破了以往采用使人物身體傾倒來解決構圖問題的辦法。
回簷上的間板浮雕共有92塊。均為高浮雕,幾乎表現的都是戰爭場麵,它們是勒屁底人的堪陀兒、神祗和巨人、希臘人和阿馬戎人的戰鬥場麵。這些間板浮雕大部分已毀,僅存南麵的一少部分。在第四個係列中,描寫了特洛伊的陷落,但已經很少留存。這些場麵不是直接表現,而是用象征的手法來描繪希臘戰勝波斯的英風豪氣。其中對於堪陀兒的栩栩如生的刻畫,說明了藝術家對表現人物感情的強烈興趣。
飾帶浮雕在建築物內部四麵延展,長159.56米,高1米,現在有一百多米保存較為完整。表現的是四年一次的為雅典娜獻祭新衣的節日大遊行,場麵宏大。飾帶描繪的情況和曆史記載中的情況完全相符。西南角以騎者的行列開始,沿著北麵和南麵出現了長長的騎馬行列和馭車行列,還有托著盤子,領著牲畜的獻祭者;東邊是莊嚴的少女行列,她們正受到地方長官的接待儀式的高潮是在神祗的集會前向雅典娜獻上新衣。在整個長長的構圖中,運動感和靜穆之美完全地結合在一起。
在這幅長構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希臘雕塑家對於透視縮短的完美深刻的理解,形象的最遠部分縮小,並用從裏向外逐漸凸出的技法雕刻,凸出的部分在高度上一致,但在浮雕的深度上、形象之間,互相切割掩映,變化無窮,使人產生形象在相互運動著的意象,這樣就會感到在騎馬的行列中,這些騎者列隊成排。鏗鏘有力前進的意象。運用這種連續傳達的手法,標誌著傳統的二度空間被三度空間所取代。在布列形象方麵顯示出傑出的智慧和技巧。他們希望自由表現的人體姿勢和動態能夠反映出人的內心世界。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學習雕刻,他認為藝術家應當仔細觀察感情支配人體動態的方式。從而用人體表現出心靈的活動。
巴底農神廟的雕刻曆時15年才全部完成,在間板(前447-前443)、飾帶(前442-前438),破風雕刻(前438-前432)中可以看到其前後發展的脈絡。衣飾的變化較為明顯:折襞逐漸增多而變化豐富,富於透明感而又具有深度。這個時代的其他雕刻作品上也反映出這種發展特點。到了公元前5世紀的最後25年,人物的衣飾已經薄如蟬翼,透過它似乎可以見到富於生命感的肉體的顫動。
雅典衛城內除了巴底農神廟外,一些小型建築物的裝飾雕刻也相當精美。如厄瑞克透斯神廟的6個《女像柱》(作於前417-前409)、衛城入口處的尼開神廟圍欄上的《係鞋的尼開》浮雕就是其中的代表。這兩處雕刻製作的時間較晚(約前420年後),其風格同巴底農神廟為同一體係。《女像柱》為大理石雕刻,高231厘米,這些頭頂橫梁重壓的女立像,體態優美,一條腿彎曲,另一條腿負擔著身體的重量。她們神情端莊安詳,衣紋下垂,風韻翩翩。這種將雕刻同建築巧妙結合的設計,使建築物增添了優美生動而富於變化的內容。
在菲狄亞斯的時代,他的學生和助手們被他的光芒所掩蓋,往往不為人們所熟識,但他們也有不少傑作傳世。克雷西拉斯善於創作肖像雕刻,他曾為雅典政治家伯利克裏作有胸像,線條單純,刻畫洗煉,傳神地表現出了伯利克裏作為大政治家堅毅而文雅的非凡氣度。現有羅馬摹製品傳世。阿爾卡邁奈斯是菲狄亞斯的門生,他的風格抒情優美。《花園中的阿佛羅狄特》是阿爾卡邁奈斯的傑作,從僅存的不完整的仿製品中依然可見他在表現女性優美體態方麵的卓越技巧。克列西拉斯,他的作品有普林尼提到受傷的阿馬戎(有摹製品存世),衛城的伯利克裏肖像;阿爾卡美奈斯,他的名字發現了帕加馬和以弗所的兩座羅馬海爾姆型頭像(HERM墩通常是方的,上置頭像)的銘文上。
阿哥拉裏托斯曾為拉姆斯的一座神廟製作了涅美西斯像(頭部斷片,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卡裏瑪科斯。他的作品有節奏輕妙、薄衣透體、豐盈嫻雅的邁那德斯浮雕;斯特朗基安。以動物雕刻聞名,作品保存下來的有特洛伊木馬的基座部分;而諾基德斯是伯利克萊托斯的兄弟。他的作品有站立的擲鐵餅人。
派翁尼奧斯也是菲狄亞斯的學生,他作有奧林匹亞的《飛翔的尼開》(前420,現藏希臘奧林匹亞博物館),這件雕像高216厘米,矗立在高9米的台座上,1875年它被發現於希臘奧林匹亞宙斯神廟。這座雕像將勝利女神表現為從天而降的樣子,她飄然的身姿、迎風招展的紗衣、輕盈的步戀和她腳下所刻雲彩紋,顯示了這位女神剛剛乘雲而降。女神像的雙臂和她的麵部已經被毀壞,但她優美的身姿透過薄如蟬翼的紗衣,生動地顯現出來。女神的胸脯豐滿高挺,身軀曲線優美而富於充沛的活力,肌膚圓潤而富有彈性。這件雕刻顯示了派翁尼奧斯高超的雕塑技巧。
伯利克萊托斯是這個時代與菲狄亞斯齊名的偉大雕塑家。他曾創作了阿戈斯赫拉神廟的赫拉像,這座雕像用黃金和象牙製作,原作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僅可以從羅馬的硬幣上依稀窺見其風貌之一斑。他更擅長做戰士和運動員雕像。青銅雕像《荷矛者》是他的代表作,表現的是一位希臘勇士。古希臘曆史學家普林尼曾在吏書中稱他的作品為藝術家們公認的典範和藝術入門必學之法典。這件作品已經不存在,一尊發現於羅馬古城龐培的雕像被認定為這件作品的摹製品。這件大理石摹製品高212厘米,現藏意大利那不勒斯國立博物館。塑造的是一個身體勻稱,肌肉健美的青年英雄的形象。他的頭向右側,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腿向後移,腳尖著地,一隻手持矛,另一隻手下垂。盡管摹製品使人稍感生硬,但從它身上仍能感到原作所達到的運動中的平衡。希臘雕塑在構圖上的完美統一,動作的和諧流暢達到了驚人的高度。這座雕像的身長是頭的7倍,這個比例被認為是古典雕刻最標準的體型。傳說伯利克萊托斯曾寫作了一本關於人體比例的書,還製作了青銅像《法則》來說明他的理論。
據普林尼的記載,菲狄亞斯、伯利克萊托斯、克列西拉斯、凱頓和弗拉蒙德曾會聚一堂,為以弗所的阿爾特米斯神廟製作阿馬戎雕像。在創作中他們進行了比賽,結果伯利克萊托斯獲得第一名。菲狄亞斯獲得第二,克利西拉斯獲第三,凱頓獲第四,弗拉蒙德獲第五。按照前三種不同的風格。藝術家又各製作了一些摹製品。
公元前四世紀的雕塑藝術承襲了公元前五世紀的藝術,人物表情肅穆,姿態端莊,衣衫簡潔而又結合了繁複的折襞。公元前四世紀與公元前五世紀的雕塑往往難以區分,雅典和斯巴達為爭奪領導權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各城邦在經濟上都遭受了重大損失。戰爭造成的痛苦使人們原有的宗教觀念解體了,他們變得沉溺於個人情趣,而不再崇拜景仰那些摒棄個性的觀念。這對雕塑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藝術更富於人性,溫柔優雅的特質體現在雕塑中。人物的麵部表情空蒙,雙目含情,姿態旖旎,衣服的折襞厚重。這段時期的雕塑孕育著新階段的開始。在雕塑作品中莊嚴崇高,均衡和諧的理想化造型漸漸被淡忘,而富於創作者個性感情色彩和個性風格的作品漸成主流。
經過這段時期。三位雕塑家崛起了,他們是雅典人伯拉克西特列斯、巴羅斯的斯克帕斯和昔克翁的裏西普斯。
伯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約前390-前330)是雅典人。他以優美抒情的風格見長,作有各種神像和世俗人物的雕像。其中大理石雕刻《尼多斯的阿弗羅狄德》(前350年,現僅存羅馬的摹製品藏在梵蒂岡博物館)最為著名。這座神像是為小亞細亞的尼多斯神廟而作,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它被豎立在尼多斯的一個廣場上,供人欣賞。這件作品可能是希臘最早的全裸的女神雕像。它表現了女神脫下衣袍放在花瓶上,正準備下海沐浴。女神的右腿向前彎曲,正輕輕舉步,豐姿綽約,她裸露的肌膚,光滑富於彈性,在花瓶和衣紋的襯托下更顯得優美動人。這以後,阿弗羅狄德經常被塑造成全裸的形象,由此也可見伯拉克西特列斯這件作品的影響之大。
1877年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廟中發現了大理石雕像《赫爾墨斯》,它很可能是伯拉克西特列斯存世的惟一原作。這件作品表現了赫爾墨斯在行路的途中,倚樹休憩,用一串葡萄來逗弄還在幼年的葡萄酒的發明者狄奧尼索斯。
而伯拉克西特列斯的另外幾件作品《殺蜥蜴者》。《阿爾的阿弗羅狄特》、《休息的薩堤羅斯》等都隻有羅馬的摹製品存世。伯拉克西特列斯塑造的男性形象有甜潤優美的特點,缺少雄健剛毅之氣,這除了受藝術家的個人特點影響外,也是當時的審美時尚趨向於享樂主義造成的。
斯克帕斯(5copas)是公元前4世紀中上期偉大的雕塑家。他生於盛產大理石的巴羅斯島,但藝術足跡卻遍及希臘各地。他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可大多沒有流傳下來。
斯克帕斯不僅是著名雕塑家還是一位建築家。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世紀上半期和中期的三個重要的紀念建築:提基亞的雅典娜·阿裏亞神廟,以弗所的阿而狄米特斯神廟和哈裏卡納索斯的莫索留姆陵墓,斯克帕斯都曾參與建設或為其製作雕刻。其中雅典娜·阿裏亞神廟已經完全被毀,僅存幾個雕像的頭部,它們被認為是斯克帕斯所作的山牆雕刻的殘件。小亞細亞西南部的哈裏卡納索斯的莫索留姆陵墓建於公元前350年,在當時因其規模宏大壯麗而被稱為世界奇跡,整座陵墓在15世紀被毀,隻有一部分牆壁浮雕飾帶保存較為完整,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這些牆壁浮雕飾帶表現了希臘同亞馬孫人之間的戰爭,是斯克帕斯所作。這些浮雕中人物。馬匹動勢強烈,戰鬥的氣氛被渲染的異常激烈,那種粗獷的暴力在巴底農時期是極為少見的。
斯克帕斯的作品還有現存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的《美德勒》和梵蒂岡的《墨洛阿格洛斯》等。而1583年在羅馬發現的大理石雕刻《受傷的尼俄柏的女兒》和《尼俄柏和她最年幼的女兒》群像被認為是斯克帕斯原作的摹製品。這兩件作品現藏意大利羅馬特爾美博物館。這兩件雕刻表現的是忒拜王後尼俄柏因得罪女神,而受到懲罰,她的眾多兒女被一一射死的神話故事。《受傷的尼俄柏的女兒》表現的是尼俄柏的女兒背部中箭,她身軀後傾,處於半跪狀態,痛不欲生,她的衣裙滑落下來,即將倒下的情景。在這件作品麵前人們不免產生強烈的痛苦和憐憫之情。《尼俄柏和她最年幼的女兒》表現的是尼俄柏在她最後的一個幼女即將被射殺的瞬間,向上天投出無比痛苦和絕望的一瞥,她掀開衣裙試圖保護自己最後一個女兒,而撲倒在她懷中的小女孩,衣服脫落到地上,驚嚇地根本不敢動彈。這兩件作品都通過高度的寫實技巧,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戲劇性效果,給人留下觸目驚心的印象。
裏西普斯(Lysippos)是公元前4世紀後半期最後一位傑出的雕塑家,也是雅典人。他在公元前5世紀的伯利克萊托斯提出的人體的標準比例為身長是頭的7倍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人體比例關係:頭是全身比例的1/8.這樣的比例使雕塑人物顯得既氣字軒昂又富於運動感。
裏西普斯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據說他一生創作了一千五百多件雕塑,而且多數是青銅雕塑。遺憾的是這些作品沒有一件留存下來,而且摹製品也非常少見。意大利羅馬發現的幾件裸體男子的大理石雕像被認為是裏西普斯作品的摹製品。其中最著名一件是高205厘米的大理石雕刻《刮汗汙的運動員》(現藏意大利羅馬特爾美博物館)。裏西普斯的同名原作為青銅雕刻。《刮汗汙的運動員》塑造了一位身材高大健壯的運動員,經過了激烈的比賽之後,正用刮具刮拭身上的汗汙,他的頭向右側轉。眼窩深陷,麵露疲倦之色。在這件雕刻中,我們可以看到裏西普斯所倡導的新的人體比例關係,使雕塑人物的身材顯得更加偉岸高大。此外這件雕刻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充分展現了人物肌肉的彈性和極為舒展的動態。而雙手前伸的動作加大了作品在空間中的深度,使這件作品在對空間處理上富有新意。
裏西普斯的重要作品還有高達20米的巨型宙斯像,《休息中的赫爾墨斯》、《赫拉克勒斯與獅子》及表現25個騎馬人物的騎兵群像等。他還曾創作過塞琉哥王的肖像及幾件亞曆山大大帝的雕像,這些肖像雕刻保存下來的也都是羅馬的摹製品。
被定為裏西普斯作品的雕塑大多並不可靠,但從這些數量很少的作品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於創造性的藝術家,他開創了新的人體比例體係,形體塑造寫實構思磅礴,這使他的影響持續了幾個世紀之久。
肖像雕刻興起於公元前5世紀。到了公元前4世紀,雕塑家們對這一題材更加迷戀,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雕塑作品。著名的有哈利那索斯陵墓《莫索留姆像》這件大理石雕刻高3米,是雕刻家斯克帕斯在約公元前350年作。莫索留姆是小亞細亞的一位國王,斯克帕斯參與為他建造的陵墓高約50米,十分壯觀,奠索留姆與他妻子的雕像高高豎立在王陵的塔頂,他們站立在戰車上,傲視天下。《莫索留姆像》真實塑造了國王的形象,那飄逸的長發和絡腮胡子為增添了粗獷豪邁的風度。而他莊重深沉的目光,又透露出他沉著冷靜而多思的性格。這件雕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希臘化時期(前330-前100)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菲力普擊敗雅典,取得了希臘的控製權。菲力普之後,他的兒子亞曆山大經過連續征戰,征服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向東到達了印度河流域,大大拓展了希臘的疆土。也把希臘文化藝術傳播到東方,同時也給希臘藝術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
亞曆山大帝國時代,希臘化藝術的中心在小亞細亞西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及北非的埃及亞曆山大和突尼斯等地。這一時期的雕塑脫寓了理想主義的古典美的表現,而日益傾向寫實。雕塑家們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人類的痛苦、激情、歡笑;兒童和老翁,畸形殘廢的人,外鄉異族人,憤懣絕望、酩酊大醉的人,這些以往雕塑家不太願意涉足的領域,現在成為雕塑家們熱衷去入微刻骨地表現的內容。
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家們常常要長途旅行,在廣闊的希臘化地區帶著聘書奔赴各地,在工作完成後再轉向其他地方。古代學者和碑刻銘文所留下的文獻記錄可以證實這一點。因此在不同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十分類似的風格。雕塑藝術現實性的發展傾向,在希臘化地區廣泛傳播,但在受希臘化藝術影響的廣闊地區中,各地的風格也並不完全一致。比如有一種被稱為是“煙消雲散”(sfumat。)的風格,特點是人物造型典雅,表情靜謐。雕塑中麵與麵的轉折柔和,這種風格同亞曆山大似乎有著密切關係,因為這樣的作品多發現在他活動頻繁的地區。而另一種表現在帕加馬王國獻祭祀的雕塑品中的雕塑藝術風格,對人物的內在感情刻畫細膩,雕塑的各個麵之間對比顯著,在表現多個人物形象的群像中,人物之間密切聯係相互呼應,他們往往在強烈的運動中劇烈地扭動身體,這種風格被稱為帕加馬風格。而在希臘本土,傳統風格的根基深厚,從題材到人物的姿態動作。雕塑的構圖等等,都保留了較多古典傳統雕塑的因素,但是一些繪畫性的傾向也在此時悄悄滲入雕塑之中。
希臘化時期有許多雕刻幸存下來,但是對於它們的年代,創作者和風格特征等等問題給予詳盡地研究結論還比較困難。
“提克”雕像或稱“擬人化”的安提阿城,是厄提開德斯所作,保存有羅馬的摹製品,製作時間為公元前300年之後,那時建立了安提阿城。提克高坐於岩石上,通過對其衣折,頭部、軀幹,肢體等各方麵的刻畫使雕像的姿態寧靜而韻味無窮。雕像的腳上有個小巧的青年遊泳雕像,是奧倫特河的擬人化形象。
屬於公元前3世紀中期的普林尼曾提到的畢狄尼亞的代達爾沙斯的“洗浴中的阿芙洛蒂德”,羅馬雕刻中的《蹲著的阿芙洛蒂德》(現藏丹麥哥本哈根)被認為是它的摹本。這座雕像的軀幹下部和雙腿在水平的方向上相對,並扭轉腰身。頭部也明顯地朝向右方。這件雕刻的形體轉折自然,對由身體運動而產生的肌肉變化表現細膩,這些都體現了希臘化時期藝術的特點。
薩莫雷斯島上的勝利女神(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是1863年在薩莫雷斯島上發現的大理石原作,約作於公元前190年,據推測這座女神像原來聳立在懸崖上,麵向海洋,她的右手拿著號角,在吹奏勝利的樂曲,左手拿著勝利的象征——敵船上的十字形裝飾。現在這件雕刻的頭部和身體都沒有了,隻有女神的軀體和雙翼被保存下來,但它們也是由百餘塊殘片拚湊複原而成的。雕像原高328厘米,保存下來的部分高245厘米。女神在船頭昂首挺胸而立,她的身體豐腴矯健,風將她的衣裳吹向後方,飛動的衣紋令人如聞風聲。
發現於米洛島、現藏於雅典的波塞東神像,代表了希臘化晚期藝術的樣式,初看之下雕像顯得姿態穩重,但很快就會發現雕像身體裸露部分和衣飾折襞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其中傳達出了一種騷動不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