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把握火候把事辦到位(1 / 3)

分寸決定尺度,尺度決定高度。事有大小輕重,應掌握分量,把握處理的火候、注意進退的分寸。在辦事的過程中也隻有掌握好適度的分寸才能把事情辦到位。

1.掌握尺度,劃清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要交往、協調。在此過程中,如何做人,做一個受歡迎、受尊敬的高尚之人,是世人都在思考,並為之奮鬥的目標。俗語說得好:“世上難事千千萬,最難還是做人難”。

一個人要在複雜的社會中正確對待各種人、事,必然要學會“做人”。不諳此道者,必然處處碰壁,一事無成,而精於此術者,則在做人時瀟灑自如、事事順利。

一個人有沒有社交能力、辦事水平,主要表現在能否把握說話尺度和辦事分寸上。恰當的說話尺度和適窒的辦事分寸是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下屬擁戴、同事喜歡、朋友幫助和戀人敬愛的最有效的手段。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獲信於人。意思是說每個人說話辦事注意了分寸,就會獲得成功。

一個人的辦事能力非常重要。人們生活在世界上,置身於社會中,交織在各種矛盾、利益、關係之間,不管因公因私,為人為已,都必然要與人辦事。而辦事從更多意義上說大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不管是物質利益還是精神利益,不管是長遠利益還是眼前利益,若想達到自己滿意,實現自己的願望,都必須通過一係列巧妙的辦事過程把一切運籌到自己手中。

世上早有“為人處事和說話辦事都要講分寸”的勸勉,但“分寸”到底在哪裏,大多數人卻未必說得清。能說清這二字的人,可以說都是最聰明、練達和城府極深的人,憑著對人事的明達、老成和世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已躋身於少有的成功者隊伍中了。有人說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條,但殊不知每一條路上都布列著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管是與人說話、與人辦事,差不多都有深深蘊藏著分寸的玄機。

很明顯,一個人在社會上把握不好分寸,就說不好話,辦不好事,也更難做到愉快地與人交往,這樣的人因不識眉眼高低,怎麼能順利地跨過成功的橋梁呢?世上能夠把握分寸的人總占少數,也許這就是成功者總是少數的原因。

曆數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特別是那些開國創業之君、霸業之主或那些曆朝曆代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列入知輕重、訓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世人通常提到的所謂“會說話”、“會辦事”、“有人緣”、“識體麵”、“知禮節”,幾乎都是講究分寸的大報償。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就是講分寸的楷模,無論是他的儀表,還是說話辦事的風度,還是處理問題的剛毅,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分寸”在瑣碎的生活中也是無所不在的。比如炒菜,鹽多了謂之鹹,鹽少了謂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謂之肥,尺寸小了謂之瘦;工作,做少了謂之懶,做多了謂之狂;給孩子愛少,謂之無情,多了謂之溺愛……等等。

我們在為人處事中必須把握好分寸,把握得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把握不好就會導致不良後果,輕則受貲議與誚嗬,重則自毀口碑或功敗垂成。人生碰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隻有將生理調節和自我調節結合起來,才構築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我們在失意時不氣餒,得意時不忘形,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弈為之。

人際交往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在日常行為生活中要做好清晰的思路,把握好辦事的方向,盡職盡責,在這個“大家庭”中協調好關係,掌握好辦事的分寸。

事有大小輕重,應掌握分量,把握處理的火候、注意進退的分寸,生活中畢竟我們不能獨來獨往,有關利益的事情一定要衡量關係,以大局為重,有些事情能辦則辦,盡力而為就好,若違背你的辦事原則,一定要堅定立場,深思熟慮再做決定。

辦事要量體裁衣,沒有把握的事兒不辦、不該管的少管,還要隨自己的性格、人緣辦事,最終達到理性的辦事效果。

分寸,又稱尺度,老百姓又稱火候,是一個很普通的詞,但實際運用起來,卻有很深的奧妙和學問。人際交往,不論辦事還是交談,都需要把握恰當的分寸,如果分寸不當,就會影響關係,或者惹出麻煩來。

做人做事都要講究個分寸的。分寸,在這裏既可以是計量的意思,也可以是作為衡量一件事情的比重。人們如果一旦超越了這個分寸,就會讓自己從此陷於一種都過激過分的狀態之中。

技師在退休時反複告誡自己的小徒弟:不管在何時,你都要少說話,多做事,凡是靠勞動吃飯的人,都得有一手過硬的本領。小徒弟聽了連連點頭。

10年後,小徒弟早已不再是徒弟了,他也成了技師。他找到師傅,苦著臉說:“師傅,我一直都是按照您的方法做的,不管做什麼事,從不多說一句話,隻知道埋頭苦幹,不但為工廠幹了許多實事,也學得了一身好本領。可是,令我不明白的是,那些比我技術差的,比我資曆少的都升職了加薪了,可我還是拿著過去的工資。”

師傅說:“你確信你在工廠的位置已經無人替代了嗎?”他點了點頭:“是的。”師傅說:“你是該到請一天假的時候了。”他不懂地問:“請一天假?”師傅說:“是的,不管你以什麼理由都行,你一定得請一天假。因為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那麼就沒人會注意到它,隻有熄上一次,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他明白了師傅的意思,請了一天假。沒想到,第二天上班時,廠長找到他,說要讓他當全廠的總技師,還要給他加薪。原來,在他請假的那一天,廠長才發現,工廠是離不開他的,因為平時很多故障都是他去處理的,別人根本不會處理。

他很高興,也暗暗在心裏佩服著師傅的高明。薪水提高了,他的日子也好過了。買車買房,娶妻生子。隻要經濟發生了危機,他便要請上一天假。每次請假後,廠長都會給他加薪。

究竟請了多少次假,他不記得了。就在他最後一次請假後準備去上班時,他被門衛攔在了門外。他去找廠長。廠長說:“你不用來上班了!”他苦惱地去找師傅:“師傅,我都是按您說的去做的哎!”

師傅說:“那天,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呢,你就迫不及待地去請了假。要知道,一盞燈如果一直亮著,確實沒人會注意到它,隻有熄滅一次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可是如果它總是熄滅,那麼就會有被取代的危險,誰會需要一盞時亮時熄的燈呢?”

要讓別人重視自己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誰願意被人漠視呢?誰不希望最大程度的彰顯、張揚自己的個性與風采呢?但是,千萬得注意:把握好分寸至關重要!過了度就成了狂妄自大了——這個世界,少了誰地球都會照常轉動,無論你是政治家還是平民百姓,無論你是社會精英還是其他……妄自稱大的結果,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

分寸是一個抽象的東西,隻能會意,不能言傳,就像蒸饅頭時麵裏放堿水,堿大就出現黃色,堿小就發不起個,這個放堿水的比例就是分寸。我國古代在處理家庭關係時,特別注意分寸,倡導父母慈、子女孝,兄弟恭,這為一家人之間的行為製定了一個規則,這樣便於妥善的處理家庭關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不僅有國內朋友,還有外賓朋友,因此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需要把握分寸,不能因為說話不當,方式不妥,影響工作的進展。曾有一位這樣的廠長,因為和德國外商談話時,沒有把握分寸,影響了一個1000多萬美元的項目。後來這位廠長後悔地說:“我不應該在外國人麵前誇海口,說大話,影響了合資項目。”我還見過一位局長在辦公會上,公開揭一位科長的短,搞的這位科長很難堪。會後這位科長說:“批評應該有分寸,我這也不好,那也不行,我當排長時,他還是新兵蛋子呢?”批評人一定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要恰如其分,不要信口開河,張嘴就來,這樣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掌握分寸要根據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交情的深淺不一樣,認識的程度不同,要把握不同的分寸。交情深,情同手足,就可無話不談,一般朋友,就應該少開玩笑,少說廢話。老朋友就可以促膝談心,新朋友就應該慎重,當然應該注意別人的身份,說話要留有餘地。荀子《勸說》篇中說:人們交談,有問有答。不問而告,謂之傲慢;問一而告二,謂之多嘴。總之,分寸把握好,做事才到位。

2.急於求成,不可取

“先了解你要做什麼,然後去做。”對行事容易草率的人來說,這是很好的座右銘,尤其是前半段。假如決斷和行動力是邁向成熟的必要條件,那麼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必須根據良好的分析與判斷。

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年紀輕、經驗少,又急於求成的人就更是容易做事衝動,不計後果。有些人甚至缺少計劃,任性而為,想到哪兒做到哪兒。他們也許有極強的自信心,也許更應該說是自負。他們總是天真的認為即使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也同樣能夠馬到功成,而這些人通常都是行事草率魯莽的人。

一個人草率行事的性格隻能讓自己吃盡苦頭——毫無頭序、混亂不堪、漏洞百出。

“行動之前先仔細看”或“投資之前先仔細研究”這兩句話不代表一個人做事猶豫沒有決斷。這些話的意思是要警告我們:采取行動千萬不可魯莽、倉促,要認清事實的真相再做出相應的行動。

因此,在行動前,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我們也必須養成善於分析問題、做事條理清晰的好習慣。

沒有養成做事有條理、做事有次序性格的人,無論做哪一種事情都絕沒有功效可言。而有條理、有次序的人即使才能平庸,他們的事業也往往有相當的成就。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這大千世界,不管你是誰隻要付出了,就一定會得到回報。隻要你曾經努力過,汗水是不會白流的。總有一天你的付出,你的努力會為你換回美好的回報,這是永遠不會更改的事實。

但很多時候,人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做出一些好事或者付出一點,就渴望立時得到回報,一旦不能如願的得到回報就會報怨,就會懷疑,甚至會失去堅持下去的動力,這樣的心態永遠都不會得到回報。

人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時間限製。不可能今天做了馬上就得到回報,就像農民種地,今天撒上種子,明天不會有收獲,因為時候還沒有到。假如農民心急,第二天沒有收獲就去把種子扒出來,這樣他永遠都不會再有收獲,這種急於得到回報的心態是完全不實際的。

萬事萬物都有定理,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嚴格按照各自的規律進行的。急於求成,而破壞事物的規律,隻能適得其反,一無所獲,拔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就很明顯闡述了這個道理。

衝動是魔鬼,急於求成的這種衝動,不但不能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還會使人忙中生亂,錯失機會而鑄成大錯。所以說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急於求成,隻要按字就板,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獲。恒久的堅持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