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一半幸運一半迷惘(2 / 3)

以上兩方麵的幸運之外,起碼還有以下諸方麵權利,乃是從前任何時代的中國青年連夢想都不敢夢想的。

跨國交往與謀求人生發展的權利——這一點其實已毋庸置疑。反要指出的是,在從前的時代,一名青年,哪怕隻不過其家庭有所謂“海外關係”,包括有香港、澳門和台灣方麵的三代以上的遠親關係,人生的底片似乎便有了可疑的背景。哪怕幾封有時僅僅一封父輩甚或祖父輩與“海外”的正常通信,都會使一名青年在政治上被劃入“另冊”,而自己渾然不覺,任憑多麼地努力向上,都難以獲得學校、單位、時代和社會的親和對待。自然的,到了“文革”,這一點發展到了壓迫他們的程度……

學習權利——在從前的年代,家庭出身和以上這一點,決定一名高考成績優異的青年,不配或隻配被什麼樣的大學錄取,並決定他們畢業後的分配去向和人生前途…擇業權利——在從前的年代,除了少數高幹子女,一名青年自己是絕然地沒有什麼擇業權利可言的。被分配到什麼地方,什麼行業,什麼單位,其人生的句號便往往注定了標在那裏。那時談出國謀業是“天方夜譚”。“外企”意味著是一個外星詞……

人權——在從前的時代,無論普遍的中國人,還是普遍的中國青年,所能享受到的幾乎僅僅是生存權。生存權以外的其他種種權利,都嚴重缺乏法律應該規定的種種保障。其單位的領導,往往自認為是權力的化身,有時幾乎是可以代表法來對一個中國人、一名中國青年實施製裁的。公檢法往往無需調查取證,而根據某級組織的建議,對其依“法”逮捕、審訊拘押和判刑。現在,任誰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權了。新聞和社會等方麵,也都能擔負起對中國人維護合法權益的關注和對司法公正的監督了……

人生觀的自由——在從前的時代,中國人及中國青年,一旦被認為“人生觀”有問題,那麼幾乎就意味著是時代的“次品”了。現在的中國,從理念上不但允許而且認可“人生觀”的多元化是正常的自然的社會現象。一個人及一名青年,在不危害社會與他人的前提之下,哪怕自踐或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那也僅是其個人的事,僅體現其對自己的人生責任罷了。時代的主流理念,雖倡導人對自己的人生應負有責任,但並不對某些人自己寧願的活法橫加幹涉,更不至於予以剪除式的打擊。

真的,當代中國青年的人生觀及愛情觀婚姻觀,不但五花八門,而且得以在最大程度上自以為是……

道德觀—一道德觀包含在人生觀中。時代僅僅劃出了“道德底線”,告誡青年們若突破那底線,便可能觸犯法律的邊線。因為道德的底線與法律的邊線幾乎是粘連著的。當代青年,享受著中國從前任何時代都不曾批準給青年們的,最大程度的道德指責“豁免權”,致使某些青年,將青春的美好和日子揮霍在“道德底線”上,也將人生的小舞台搭在“道德底線”上,而且自以為是最現代最瀟灑最自由的活法。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尤其一名青年,終日活在“道德底線”上是沒什麼意思的,掰開了揉碎了說,更沒什麼瀟灑可言。

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有太多的青年以活在“道德底線”上為最快意的活法,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堪憂的。這不會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青年成為世界上多麼壞的一批青年,因為畢竟有法的邊線與道德底線粘連著,電網似的威懾著他們的突破;但卻也不能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青年成為世界上多麼可愛的一批青年。因為據我了解,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青年,其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也都以活在“道德底線”上為快意的活法。相反,他們普遍主張尋求超越“道德底線”之上的活法。那麼一種活法也許更不負青春和人生意義。那麼一些青年也許更可愛……

生活方式——當代中國青年正享受著極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點,時代、社會和青年,已形成了中國以往任何時代都不曾出現過的寬鬆、相互接受的局麵。

文化娛樂——當代中國人,尤其青年,在文化娛樂方麵的幸運,是接近著當代世界水平的。僅僅由讀小說,看電影和看戲劇構成文化娛樂內容的時代已成曆史,一去不複返。當代文化娛樂的內容,20年間膨大了何止10倍!綜上所述,不僅是當代中國青年的幸運,也體現著當代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然而,倘以為當代中國青年都欣逢著以上種種的幸運,便也順理成章地全體浸泡在注滿了幸福液的時代的浴缸裏,那麼我幾乎等於在這裏進行欺世之說了。

不,不是這樣的。

時代發展和進步的惠利,永遠不可能像同一鍋爐加溫的、使人的身體舒適無比的淋浴水,通過統一的蓮花噴頭遍灑在每個人身上,而且可以由每個人自己來控製水溫。人類社會還從未經曆過如此美好的時代。由於青年們家境的不同,個人的先天資質和條件不同,決定著他們出生以後,不可能在同一起點上開始自己的人生。比如有的出生於寒門;有的成長於富家;有的父母操權握柄;有的父母積勞成疾;有的被上帝賦予了好的容貌、嗓子和身姿,以及打理人生的能動力加上令人眼羨的機遇,入世不久便成為演員、歌星、節目主持人、模特、運動員等等,於是年紀輕輕住豪宅,開名車,並且愛情浪漫美滿,於是春風得意,人生一路順遂,喜事接踵;而有的卻以殘疾人的體貌,自幼開始在這世界上的惟一一次“競走”,都注定是一路悲愴、一路慘烈的景象。人生對於自己等於磨難不休的代名詞。

那些都叫“命運”。是如基因一樣純粹先天的人生元素,與時代和社會無涉的。也是難以依賴時代和社會的扶持與幸運者們共舞的。隻能靠自己後天對人生的耐受力和對磨難的堅忍,像戰士一樣而不是像這世界的貴客和嘉賓一樣實踐人生……

但,時代和社會的原因,畢竟是影響更多數青年人生季節的大氣象。使當代中國青年中的一部分,雖幸逢“改革開放”卻也實際上並無幸福可言。比如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均衡問題;比如傳統大工業的解體造成的失業問題;比如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比如社會保險和慈善事業不完善的問題;比如官員的作威作福,揮霍、浪費和貪汙腐化漠視百姓疾苦的問題,使中國有些省份農民的生活仍處在很低很低的水平線上,使有些城市裏一批接一批地產生新時期的城市貧民——這樣一些家庭中的青年,其人生無疑仍是舉步維艱的。倘要追求到人生的一點點滿意,無疑也是極不容易的。對他們一味回憶從前時代的苦,以啟發他們感受現在的甜,是既不能使他們真的覺得幸運,更不能使他們真的覺得幸福的。

時代和社會的原因,乃是時代和社會的義務。什麼時候時代和社會的義務在以上方麵作為顯著了,什麼時候他們才會向時代向社會交一份發自內心填寫的調查表……

現在的中國,雖一年比一年重視教育,大學雖然每年都在擴招,但我們是一個15億多人口的國家,大學仍不能做到寬進嚴出,應試教育仍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每年跨進大學校門的青年,倘包括了農村青年統計,仍隻不過是百分之幾。而且,為了維持教育的良性發展,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高到了使不少家庭望洋興歎而卻步。城市裏的少年、青年,因學業競爭的壓力而疲憊;窮困農家,窮困地區的少年、青年,因交不起學費而不得不背對教育。在科技如此迅猛推廣的現在,少年和青年們背對教育的人生,未來怎樣,是可想而知的……在以後若幹年內的中國,他們也許離提高人生質量的就業機會越來越遠了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必然促成科技的產業化;科技的產業化必然帶來新型的就業機會。但是,也毫無疑問,科技的產業化,是以摧毀傳統的工業模式和工業鏈條為前提的,而支撐後者的,又是為數眾多的傳統型的,隻善操單一工種的工業技工。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10項乃至更多項新型的就業機會,其所能吸納的就業人員的總和,往往抵不上被其淘汰的一種傳統工業所造成的失業人數的幾分之一,或幾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在新派生的科技產業代替傳統工業的轉型期,失業是麵積式的現象,就業是點式現象,而且,科技產業所需要並擇優吸納的,必然是高知識結構的青年。他們起碼當有大學畢業的科技產業入場券。無此入場券的青年,將被阻擋在展示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那麼他們幾乎隻能去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後一種工作較之前一種工作,是薪金低得多的工作。被無情擋在新型就業機會的時代場館入口外的青年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了麼?何況,時代和社會倘未開創好足夠他們就業的社會服務工作,有待他們自己去一點一滴地幹起來……

在從前的時代,清貧和貧困的生活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都是普遍的現象。沒有比襯對象,人眼就難見差別,人心就無甚可羨。倘非強調從前的時代也有差別,在農村,那也不過就是一名青壯年勞力一天掙幾角錢之間的微小差別。而在城市,同代人之間的工資差別,最大不超過10元。亦即相差一級或一級半的工資。而且,那10元錢,一般便是同代人之間一輩子的差別。完全不同的工作,幾乎相同的工資,這是從前的“中國特色”罷了。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兩個家庭,兩個中國人,兩個青年之間的收入差別,可能十幾倍,可能幾十倍,可能百餘倍。用天地之別形容也不過分。而且,巨大的差別,就咄咄逼人地呈現於近旁,並被形形色色的文化反反複複地渲染著,人想裝作不知道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從前的青年隻能安於時代所賜予的普遍的低收入現狀,那麼當代的低收入青年,則難免會在咄咄逼人的差異比襯麵前內心充滿了焦躁,而且深深地痛苦著。

中國的文化應該反省一下的。全世界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像中國當代文化這麼的勢利眼。倘僅僅從電視中來感受中國,那麼將會對中國產生極大的錯覺,以為它已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了;以為每一戶中國人家的收入都已高得不得了,因而如果不天天追求時尚,進行高消費,錢就會變成負擔之物了。

有些商業廣告接近著厚顏無恥。比如某些房地產廣告,比如某些珠寶鑽戒廣告。它們的意思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多便宜呀!”而其標價對於工薪階層,如畫在天空上的餅之對於饑漢。或曰就不是向老百姓做的廣告,那麼就應該把意思說得更明白——“對於富人多便宜呀!”那些廣告犯的不是語焉不詳的錯誤,而是故意混淆廣告受眾群體的常識錯誤。

有些報刊熱衷於宣揚30歲以前成為百萬富翁是容易的。而我們都知道,這不但在中國對於大多數中國青年不容易,在全世界對於大多數外國青年也不容易。

中國有近15億人口。比10年前多了近3億。比30年前多了近一半,“文革”時期中國還是7.5億人口。青年人數究竟翻了幾番,小學算術能力也能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