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關於人(1 / 1)

關於人,已有多種區分的方式,如國籍、地域、種族、性別、膚色、年齡、容貌的美醜、身材的高矮胖瘦——先天特征;也有後天特征,如貧富、地位、職業、受教育的程度……

我想,在當今,似乎還有一種方式,可將以上所有的人們,再度區分成不同的群體:

一、隻看電視連報都懶得翻一下的人。這類人的眼拒絕一切的印刷品,尤其書籍。閱讀這一件事對於他們和她們,早已是人退化了的習性。好比飛早已是家禽退化了的習性。

二、看電視每天也看報的人。因為報是最便宜的印刷品。因為報的信息比之於電視更加五花八門。因為報上有真真假假的事件的細節。與其說他們和她們的人性習慣需要閱讀,莫如說他們和她們每天的生活內容已經固定下了買報看報這一必不可少的程序。

三、上網之人。並且一開啟電腦,直闖“聊天室”,久而久之,耽迷成癮。連看電視看報,都認為是浪費時間。至於書籍,那是他們和她們嗤之以鼻的。

四、讀書之人。他們日常也看電視也看報;節假日前也策劃旅遊,受時尚誘惑也怦然心動。這一類人,若細分,又能區別出形形色色。比如書也是五花八門的。比如倘雜誌歸於書,又有文化品格的俗雅。而我們這裏談論的,是那類從小時候起就喜歡讀書,十幾年乃至幾十年如一日,縱然時乖運舛,榮辱沉浮,命況幾經改變,惟讀書習慣不曾改變的人。這樣的人,大抵都是經常用心靈、用頭腦,而非僅僅用眼睛這一種官能去為生理的需要尋找書、發現書、閱讀書的人。在當今,在前三種人看來,這樣的人是可笑的,是迂腐的,是不合時宜的、老式的;甚至,是也許不怎麼正常的、病態的,終日裝模作樣的人;仿佛沒有進化好,還長著“古老”的尾巴根兒似的人。

以上四類人,每天無數次出現在我們麵前,活動於我們周圍,與我們發生這樣那樣的人際關係。隻要我們稍微留心,就會很容易地按以上四種特點將他們和她們加以區別。而且,在一般情況下,難說哪一類可愛些哪一類不怎麼可愛。事實上,第四類人在尋常人際關係中未必可愛,甚而顯得是別一種“另類”。而前三種人,卻顯得本色,更使我們感到親和。因為他們和她們像我們自己,像我們大多數,是的,前三類人越來越多了,第四類人越來越少了,這種情況,與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了恰成反比,預示著一種荒誕的現代性。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美國大兵,參加過侵越戰爭,與他的三名戰友一齊被俘。他們的俘虜遭遇就省略不細述了。但是他講到的一點令我沉思不已——在漫長的做俘虜的日子裏,那美國大兵的一名戰友由於心理崩潰自殺了;一名戰友企圖逃跑被槍斃了;一名戰友後來瘋了;隻有他,靠了一部英語字典堅忍地活到了獲得自由那一天。因為他是一個有閱讀習慣的人。他被俘的當時就暗想,完了,如果我從此什麼都讀不到,那太可怕了。於是他向越共的下級軍官賄得那部英語字典。英語字典對他的三名戰友不起任何撫慰作用,他們從沒碰過它一下。但是對於這個有閱讀習慣的人意義非同小可,如同聖經之對於虔誠的基督徒……

由我的美國朋友的講述想到——閱讀這一件與人之人性的關係極為悠久極為密切的事(曾經極為密切),乃是一件足可使我們人之人性培養起特殊定力的事。

浮躁就難以進入閱讀的狀態。

而反過來,誰真的進入了閱讀狀態,那麼誰的心率那一時段一定是平穩的;誰的情緒那一時段一定是安靜的;誰的心裏那一時段一定是鬆弛的。總而言之,誰如果能像進入深層睡眠一般進入全神貫注的閱讀狀態,誰那一時段的機體的方方麵麵,一定處於最佳的循環狀態吧?

不知醫學工作者們對此有何見解?

總之我是深信不疑的。

我堅信閱讀(如果不成為有壓力的工作性質的話)的習慣對人是具有醫療意義的。

我堅信閱讀是一件可以美容的事,對女性效果尤其顯著,但需持之以恒,真的成為閑時的習慣。而電視、電腦,對人的皮膚卻是有輻射汙染的。

我又進而想到,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倘其公眾之大多數是繼承著人類閱讀之習慣的,那麼這國家,這民族,一定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總體氣質的吧?工作於斯,生活於斯,當是一種幸福和幸運吧?……

人必得接受新事物,卻也何必剪斬好習慣?閱讀這一好習慣對人的益處,非其他事物所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