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套為初中生和高中生們選編的文學類課外閱讀叢書。是為他們,不,同學們,是為開闊和豐富你們的課外閱讀視野而做的一件事情。
你們一升到高二,便開始分科了。有的同學歸人了文科班,有的同學歸人了理科班。
但是你們啊,且莫以為這套叢書僅隻是為文科班同學選編的,對理科班同學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不,我想建議理科班的高中同學,或雖還在讀初中,但已確定了以後的理科誌向的同學,在不致於影響理科成績的前提之下,也是不妨讀一讀的。
因為,高考雖有文理之分,人卻不應一生按高考的區別而活著。也就是說,人不分男女,不論所獲是理科學位還是文科學位,多少有一些文學的修養,定比沒有要可愛。何況,文學中不隻文學,還有其他“營養”種種。正如糧食裏不隻澱粉,還包含有別的維生素。
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是善於將安安靜靜的閱讀時光當成一種享受的。會覺得比飽餐美食更是一種享受。會覺得比“泡吧”或沉湎於網絡聊天室不能自拔更是一種享受。
有此體味的人,與他人是不太一樣的。
他深諳生命有時多麼需要孤獨一下的道理。那時他以書為伴,一卷在手,仿佛與良師益友避開著喧鬧,傾心相談。自然,須是值得一讀的書。
而這一種享受,是要從學生時代便有所領悟的。正如好習慣是自小養成的。
同學們,我曾為你們寫過一篇短文——《讀是一種幸福》
這套叢書將教你們體味個中幸福。
據我所知,同類叢書,遼寧教育出版社曾出版過一套,是由王蒙和劉心武兩位作家主編。高中之小說部分,還收錄了我的《同學》一篇。
所以,出版社誠邀我做編委,並請我寫序時,我是很遲豫的。
及至詳閱了他們寄來的目錄,我不再顧慮什麼,表示評委可做,序也願意寫。
因為兩套書的篇目是很不一樣的。
多出一種同類書,也好。
文科的,已買了前一套叢書的,家裏經濟條件寬餘的同學,不妨再買這一套,相比較地閱讀,閱讀視野不是就擴大了一倍麼?
家裏經濟條件拮據的同學,也是可以向買了的同學借讀的呀。
我十分尊重愛書的人其書必珍的心理。
但我是提倡一人有書,朋友可讀的。隻要借書的人愛護書,常借常還就行。
我曾多次到中學和大學去與同學們座談。
同學們往往提出這樣的要求:給我們列一份讀書單吧!
而我每覺茫然,犧惶。甚至慚愧。
那是我根本列不出來的。
在書店裏,我置身於書的海洋,連自己也常感顧此失彼。
我甚至認為,那樣的一份書單,已非今日之某一人所能開列。
現在好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們為同學們選編成了這一套叢書。
這一套叢書是他們專門集中了幾位優秀的編輯力量,辛辛苦苦工作了二三個月才確定篇目的。目錄中有幾篇及作者,對我也是陌生的。
我沒從書中發現林語堂和他的文章。
林語堂和他的文章是我所喜愛的。
我將建議編者們務必補選一二篇。
但願同學們也會喜歡他和他的文章。
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也沒從任何人口中聽說過林語堂、徐誌摩、梁遇春、沈從文、張愛玲。那時,國內是不出版他們的書的。連圖書館裏也沒有。現在,同學們不但能讀到他們的書,以後上了大學,還能在課堂上一起與老師分析之,欣賞之。
同學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學,相對於我們那一代是完整的,而非殘缺的。
同學們是幸運的。
人類的文字之運用於文學的寫作實踐,是最符合人性的實踐,也是最能揭示人性之豐富細膩的內容的。文學使文字不朽。高爾基說:“書籍包含著我們的先人,以及我們同代人的靈魂,書籍似乎就是人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對本身事業的談論,就是人類心靈關於生活的記載。”
而一位羅馬皇帝的臨終遺言則是:“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
同學們,為自己擁有那一“故鄉”而讀這一套書吧!
盡管我們都不會愚蠢地夢想當皇帝……
時間即“上帝”
少年時讀過高爾基的一篇散文——《時間》。高爾基在文中表現出了對時間的無比敬畏。不,不僅是敬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極其恐懼的心理。是的。是那樣。因為高爾基確實在他的散文中用了“恐懼”一詞。他寫道:夜不能眠,在一片寂靜中聽鍾表之聲嘀噠,頓覺毛骨悚然,陷於恐懼……
少年的我讀這一篇散文時何等地困惑不解啊!怎麼,寫過激情澎湃的《海燕》的高爾基,竟會寫出《時間》那般沮喪的東西呢?
步入中年後,我也經常對時間心生無比的敬畏。我對生死問題比較地能想得開,所以對時間並無恐懼。我對時間另有一些思考。有神論者認為一位萬能的神化的“上帝”是存在的。無神論者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上帝”。起碼可以成為主宰自己精神境界的“上帝”。我的理念傾向於無神論。
但,某種萬能的,你想象其尋常便很尋常,你想象其神秘便很神秘的偉力是否存在呢?如果存在是什麼呢?
我認為它就是時間。
我認為時間即“上帝”。
它的偉力不因任何人的意誌而轉移。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其意誌可謂永恒,但用一百年挖掉了兩座大山又如何?用一千年填平了一片大海又如何?因為時間完全可以再用一百年堆出兩座更高的山來;完全可以再用一千年造出一片更廣闊的海域來。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便依賴地殼的改變完成它的“傑作”。那時,後人早已忘了移山的愚公曾在時間的流程中存在過,也早已忘了精衛曾在時間的流程中存在過,而時間依然未老。
隻有一樣事物是不會古老的,那就是時間。
隻有一樣事物是有計算單位但無限的,那就是時間。
“經受時間的考驗”這一句話,細細想來是人的一廂情願——因為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任何東西能真正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一千年以後金字塔和長城也許成為傳說,珠峰會怎樣很難預見。
歸根到底我要闡明的意思是:因為有了人,時間才有了計算的單位;因為有了人,時間才塗上了人性的色彩;因為有了人,時間才變得寶貴;因為有了人,時間才有了它自己的簡史;因為有了人,時間才有了一切的意義……
而在時間相對於人的一切意義中,我認為,首要的意義乃是——因為有了時間,人才思考活著的意義;因為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形式中,獨有人才進行這樣的思考,人類才有創造的成就。
人類是最理解時間真諦,也是最接近著時間這一位“上帝”的。
每個具體的人亦如此。
連小孩子都會顯出“時間來不及了”的忐忑不安或“時間多著呐”的從容自信。
決定著人的心情的諸事,掰開了揉碎了分析,十之八九皆與時間發生密切關係。
人類賦予了冷冰冰的時間以人性的色彩;反過來,具有了人性色彩的時間,最終是以人性的標準“考驗”著人類的狀態——那麼:誰能說和平不是人性的概念?誰能說民主不是人性的概念?誰能說平等和博愛不是時間要求於人類的?人啊,敬畏時間吧,因為,它比一位神化的“上帝”對我們更寬容;也比一位神化的“上帝”對我們更嚴厲。
人敬畏它的好處是:無論自己手握多麼至高無上的權杖,都不會幼稚地幻想自己是眾生的“上帝”。因為也許,恰在人這麼得意著的某個日子,時間離開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