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要說到老尚的一部書了。老尚與以上三位記者不同。“環保”是他的工作,他的本職。他常是“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的領隊。鄒家華副總理曾很關心地問他:每次活動兩三個月,記者們替換不?當聽他回答記者們有輪番替換,組織者人少,無法替換時,不由得又說:那你們真是太辛苦了啊!而他微笑著說:頂得下來,心甘情願——累並快樂著。
他的書是一部日記體的書。
從2001年5月29日此次“環保世紀行”活動開始,至9月8日止,三個多月每天一篇日記,共寫了97篇日記。我想,大約是一天不少吧?而“行”者們的每天,有時四五點鍾就動身開始其“行”了,跨省越界,經常睡得很晚。作為領隊的老尚,真不知他怎麼能堅持不懈地每天都記日記,而且篇篇流露對中國環保狀況的細致關注與真情實感!
唐先武在書的後記中寫道:深深感激那些促使他與環保結下不解之緣的人……
我想,“那些”人中,當然有一位是老尚吧?
我覺得,老尚他分明的是將他每年組織一次“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這一份工作,當成他的一種宗教來對待了吧?
我除了被他的工作熱忱所感染,還被他的樸實的工作作風所感動。他的書中有一張照片很有意思——他正對著攝影機鏡頭大擺其手,下邊注有一行字:別拍我,別拍我!
由老尚,想到了我的知青戰友李光偉。他是老尚的同事。也常是“行”者們的領隊。他們的書稿就是他來交給我的。喜滋滋的,仿佛是他自己“行”出來的成果。他也和老尚一樣,是個甘願為別人出成果全心全意服務的人;是個從為別人也是為環保服務中獲得欣慰的人……
那麼,讓我引用唐先武同誌的書的“後記”中的一段話結束我的讀後感吧:
“……這麼多年來,走過了國內的每一個省份,走過了蒼茫大海,走過了荒原戈壁,走過了數不清的山崗丘陵,走過了記不起的江河湖泊,走過了艱難困苦,走過了險象環生。於是,就有了這本集子。走得也有些累了,揩一把汗,卻是滿身的灰塵,滿臉的淚痕……我還要一直走下去,為我的朋友,為我的愛妻,我的乳兒和我們的千秋後代們……”
這些為中國之環保而行走不停的“行”者啊,我們的國家當謝謝你們!
不須揚鞭自奮蹄——為老師袁越新作序
此書是我在複旦大學讀書時的老師袁越先生的第四部長篇小說,袁老師照例從上海打來電話,聲音親切而綿軟地囑托我為他的書作序。我想,學生為老師的書作序這種事,大約在文壇上是不多的吧?何況袁越先生之於我,非一般禮貌相稱的老師,而是實實在在地指導過我寫作的老師。當年我那一屆創作專業的學生不多,才十五六名。袁越老師曾一度重點帶我和另外兩名女生,有點兒像現在導師栽培研究生的關係。又何況當年所有創作專業的老師,皆特別地對我厚愛有加,而袁越老師對我的關懷之細,幾近無微不至。正所謂師恩深重,沒齒難忘。故我對為我的老師作序,並無什麼心理障礙,相反,覺得是高興之事。
袁越老師的創作,是從退休以後才真正開始的。那時他自然已經是六十歲的人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相繼出版四部長篇小說,且時有散文發表,這一種孜孜不倦的勤奮,是極令我欽佩的。也是鞭策我的榜樣。
回望自“新文學時期”繁榮以來的文壇一頁,各種題材的小說風起雲湧,姿態紛呈;但校園長篇小說卻分明是不怎麼多見的。分析起來,主要是兩方麵的原因——莘莘學子們苦於應付學業之壓力,難以分心;老師們教學任務越來越繁重,顧此失彼。他們當然都是最熟悉校園生活的人。而不熟悉校園生活的作家們,又難免的會忽視了校園題材。故我認為,我的老師袁越先生,是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在題材意義上填補了空白的。而且是以四部長篇小說實實在在地填補了的。
袁老師的前三部長篇小說,組成了校園生活的三部曲。在那三部長篇中,教師們的形象占據著相對比較主要的地位。
而這一部長篇小說有些不同了。第一點是,主角們絕對地是當代大學生們;第二點是,塑造了幾名日本留學生的形象。他們在中國迄今為止的文學畫廊中,也是不多見的。
這一部小說的開篇也是很有特點的。起筆就將讀者直接吸引到了大學裏,吸引到了一名是主角的中國當代女大學生身上。快捷而又自信。在我的閱讀範圍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這樣起筆的。一種我很欣賞的開篇風格。
袁老師的這一部長篇小說,讀來也更具當代氣息了。中國學生與日本留學生在大學校園裏司空見慣的交往現象,網上聊天,網上寫作,都在開篇百餘字內便快捷而又自信地呈現給讀者了。是的,又快捷,又自信。我覺得,我老師的這一部長篇,比他的前三部長篇寫得都自信,文筆也更流暢,風格也更清麗了。一種健康的校園文學的風格。因為主角們是學子,全書充滿了青春活力。
我曾在給老師的信中說,覺得他在前三部曲中對當代中國男女大學生的描寫似嫌太過單純了。說據我所知,當代中國男女大學生們,並不都是些“好孩子”。往往的,言行之中所流露的,也絕不僅僅是缺點。時代浮華、沉醉、頹廢的一麵,像風雨一樣,經常影響他們的心情和心理,並最終影響他們種種價值觀的形成。我很坦率地希望老師在他其後的學校長篇小說中深刻反映這一點……
而老師在幾天前的電話裏謙虛地說:“大梁呀,你的建議是對的。我想,我已經那麼努力了。可我畢竟是當了一輩子老師的人……”
我理解,老師的意思是:以他的眼看來,校園生活畢竟是比社會大舞台幹淨些的。
我的老師是愛心綿綿之人。
他的目光總是溫柔有餘的。
但我也確實認為,老師的這一部長篇,與前三部相比,具有了於他難得體現的深刻性。快七十歲的人了,怎不令我替他喜悅?
我這個浪得虛名的當年的學生,於是對老師更加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