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1 / 3)

詩詞習作原本是傳統詩教的有機組成部分,由於五四以來,新文學取代了傳統文學,詩詞便被當成了僅供欣賞的古董,誦讀、賞析成了近幾十年來學校詩詞教學的唯一模式。校園詩詞寫作極少有人問津。近年來,校園詩詞教學有了較大改觀,尤其是在詩詞界有識之士和詩教工作者的熱心倡導下,校園詩詞習作又現蓬勃生機。但從學校語文教學的總體情況來看,既不提倡傳統詩寫作,也不鼓勵新詩寫作仍是主流意識,究其原因,主要是鑒賞與寫作的雙向作用關係未能深刻認識。如果繼續把詩詞習作看作隻是少數天才學生的事而不是有條件地相對普及起來,那麼不僅以往幾十年單純賞讀的詩詞教學收效不大的局麵未必能依靠增加篇目、更換內容的舉措而有較大改觀,從而也不大可能使校園詩教真正起到增進素質、立德育人的輔助作用,遑論傳統詩詞的存亡繼絕,薪傳有人了。

一、校園詩詞習作的現狀

語文課程的詩教現狀

從目前實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情況看,對古典詩文的教學比以往幾十年有所加強,這是對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極“左”教學思想的撥亂反正。在2001年7月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總目標中提到要通過學習古典詩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大綱除更加重視文學教育外,還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要求背誦古詩詞小學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篇目多是有定評、千古流傳的詩詞名作,選擇的範圍從先秦的《詩經》、《楚辭》直到現代毛澤東,幾乎涵蓋了全部中國傳統詩歌史。另外,教材還編入了詩歌鑒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和朱光潛的《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等文章。至於傳統詩寫作也有體現,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11課《近體詩八首》和第12課《詞六首》後有這樣兩道練習題:“試寫一首絕句,題目自擬,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讀來上口,有一點詩意。”“用學過的詞牌填一首詞,題目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韻。”在教師用書中則指示教師說:“設計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更好地認識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以提高鑒賞能力,寫不好也不要緊,動手寫總是有益的。”“我們的原則仍然是:不提倡寫舊體詩,但如有個別學生願意繼續寫下去,也不應加以限製。”“練習填詞,仍然是為了讀詞,要求要低些。”綜觀當前中小學傳統詩詞教學現狀是:要求誦讀,重視賞析,不提倡寫作。還應指出,不普遍提倡詩歌寫作的基礎語文教育指導思想不隻是針對舊體詩,也包括新詩,這與當前中小學的總體語文教學目標、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詩詞修養水準和學生課業負擔的現實情況密切相關。

在大學,非文科類大多開設《大學語文》,由於版本眾多,較難統一,但總的情況是古典詩詞的篇幅增加不少,多以賞析為主,一般不再要求背誦,更不指導寫作,在文科類(含研究生層次),傳統詩詞的寫作也一般不作要求。

詩詞界的呼籲

針對這種詩詞教學現狀,詩詞界的眾多有識之士提出一些補充看法。有代表性的如原中華詩詞學會會長孫鐵青先生在中華詩詞學會第十三屆研討會(該次會議呼籲“讓中華詩詞走進中、小學校園”)的開幕詞《詩詞與素質教育》中說道:“對中小學生學習詩詞,不隻要講解、朗讀、鑒賞,還應在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中指導習作。習作是加深詩詞理解和掌握藝術的必要方法。在不增加課外負擔和自願原則下,可建立第二課堂、校園詩社,組織詩賽,還可設立選修科,由學生自願選讀。”中華詩詞學會第十二屆研討會(該次會議上,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主任楊叔子院士提出“讓中華詩詞大步走進大學校園”)上,著名古典文學專家、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霍鬆林教授在《論素質教育與中華詩詞進校園》發言中說:“‘詩詞進校園’,一是讀,二是作。不作光讀,收效不大。作,當然應該循序漸進,在小學低年級,應先學對對子……到了初中、高中階段,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作絕句、作律詩、作詞、作各種古體詩了。到了大學,特別是大學文科,就可以搞詩詞研究、詩詞朗誦、詩詞創作競賽……”

部分地區和學校的校園詩詞習作

就目前被中華詩詞學會命名為“詩教先進單位(學校)”和“詩詞之鄉”中的一些學校的詩教情況來看,不論大中小學都把詩詞習作作為詩詞教學的必要環節,這從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校園詩詞刊物、學生詩詞選(集)、各種詩刊(報)的“雛鳳新聲”專欄所發表的成千上萬首學生習作就可看到校園詩詞的創作熱潮。貴州省教育廳和詩詞學會分別於2001年8月和2008年3月舉辦的全省大中學生中華詩詞大賽得到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和省財政廳的支持,兩次大賽均曆時一年餘。第一次大賽全省參賽學校205所,參賽學生31000人;獲獎作品694首,占參賽作品的1.84%;獲獎和入選作品被收入《雛鳳新聲》集正式正版。第二次大賽全省10個賽區的稿件達數十萬計,如畢節賽區有45%的學校21萬餘名學生參賽,創作詩詞作品近22萬件;黔西南賽區有3所大專院校、20所高中、112所初中參賽,參賽學生達15480人,大賽規模遠遠超過了第一屆。而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大學也於2006年共同舉辦了穗港澳大學生詩詞大賽,至2010年的第四屆已發展成為廣東、香港、澳門、台灣四地共同參與的粵港澳台大學生詩詞大賽。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國家語委聯合舉辦首屆“中華讚·詩詞歌賦創作”活動後,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相繼開展了各層次的“中華讚”詩詞創作活動,如江蘇省已舉辦了四屆,浙江省也已舉辦了三屆。這些大賽的獲獎作品水平均較高,以下選錄貴州省第一屆中華詩詞大賽13首一等獎作品中的2首,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