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1 / 3)

詩詞教學是倡導校園詩教並予實施的核心環節。詩教從《詩經》時代就已盛行的《詩》教延伸至今已兩千多年。雖無係統具體的關於《詩》的教學的專門文獻記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古代文獻片斷和學者、文人的相關論述約略了解古代學校體製、課程設置、口傳指授的教學方式和考核評價等,從而能大體確認與《詩》的教學相關的以下主要情形:《詩經》是一以貫之的詩教教材,因此傳統詩教可徑稱為《詩》教;師資是《詩》教的關鍵,且差別甚大,早期官辦的高層次學府大多有專門的經學教師,分科傳授,《詩》教即其中的主課。一般民間的私塾,則大多由儒生擔任塾師,實施通科教學,但《詩經》是必修內容。唐以後,由於詩賦入科舉,使《詩》教泛化成詩教,不僅要求學生熟習《詩經》,更需掌握試帖詩的寫作技能,這是唐以後格律詩創作進入詩教從而得以普及的契機。古代詩教一以貫之地以育人為宗旨,當代校園詩詞教學如何繼往開來,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獨特作用等實際問題有待探索解決。

一、詩詞教學的課程建設

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詩詞教學並未列入標準課程。就校園詩教開展的現狀看,部分學校把詩詞教學列入校本課程,並正在探索詩詞校本課程的建設。在這方麵,高校中首家被中華詩詞學會命名為詩教先進單位的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走在了前頭,在近六年的探索實踐中,取得了詩詞課程建設的寶貴經驗。以下簡要介紹該院在詩教方麵的一些做法。

詩詞課程的立足點

開設詩詞課程,首先要尋找詩詞課程在當代學校教育體製中的立足點或生存適應性。詩教的主體是在校學生,他們或者在前期基礎教育中受過傳統詩詞的熏陶,因而對傳統詩詞喜愛或有親近感的學生不在少數。另外,在高校中,一般都有選修課製度,規定學生在畢業前要完成若幹選修學分。因此,開設詩詞選修課就成為高校詩教課程的首選形式。該院從2001年起由此前三年的不定期培訓班定型為每學期開設、正式計入第二課堂選修學分的《詩書綜合創作》選修班,至2010年又增改為《詩詞創作》和《詩詞鑒賞》兩門公共選修課。以一年級下期學生為主要招收對象,以保證結業學員能有較長的在校時間發揮校園詩教骨幹的作用。與此同時,詩教依附於高校必開的《思想品德修養》課和通常開設的《大學語文》課走入第一課堂。詩詞教學一、二課堂的設置解決了詩詞課程的生存環境。

課程大綱建設

詩詞教學大綱的製訂是詩詞課程的主要硬件之一。在往屆詩詞培訓班教學實施計劃的基礎上,調整完成了32課時的《詩詞創作大綱》和《詩詞鑒賞大綱》的製訂和增補4-6課時詩詞習作知識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修訂後的《大學語文》大綱確立的詩詞教學目標是:通過格律基礎知識和寫作常識的講授與《大學語文》中原有的古典詩詞教學內容相結合,配套成完整的從內容到語言形式的藝術賞析,為鼓勵學生習作詩詞打下一定基礎。《詩詞創作》選修課教學大綱所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傳統詩(詩、詞、曲、聯)的詩史、詩論和經典名作的學習,提高對民族文化精粹之一的傳統詩詞所含人文精神與藝術審美的感悟能力,並培養初步的絕句、小令、對聯的習作能力。《詩詞鑒賞》選修課教學大綱所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詩詞的發展曆史,了解各個時代代表詩人及代表作品,並能夠運用主觀想象和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對詩詞進行具體的品評欣賞。三個《大綱》為詩詞教學確立了指導性文件。

教材建設

詩詞教材是詩詞課程建設的又一主要硬件。草創之初,適應短期培訓班教學需要的是《詩詞格律基礎知識》和《格律基礎與寫作規程簡介》兩種講義。在三年多教學積累的基礎上,於2002年4月組織該院詩教核心教師編寫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華詩詞曲聯簡明教程》。該教材的編寫大綱是前述詩詞教學大綱的具體化。《中華詩詞曲聯簡明教程》的出版不僅使該院詩詞教學有本可依,也為正在興起於中華大地的社會詩教推波助瀾,贏得了詩詞界眾多專家、學者和讀者的肯定評價。2004年8月,由該院詩教核心教師主編的《中華詩教與人文素養》作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規劃教材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則標誌了詩教教材建設的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