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麵積隻有37.78萬平方公裏的島國,150年以前,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受西方列強欺淩的國家。
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於強國之列的美國,派出東印度艦隊司令佩理率領4艘全副武裝的黑色大船,闖入了橫須賀港,叩開了日本國門,迫使日本簽訂了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此後不久,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蜂擁而至,開始在這個島國上爭奪各自的利益。和當時許多亞洲國家一樣,日本迅速成為西方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廉價原料的供應地,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
可是,當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進行資本主義變革,擺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走上強國之路後,卻“好了瘡疤忘了疼”,也忘記了他的老師——中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開始欺負老師,欺負亞洲各弱小國家。
縱觀日本的曆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貫穿始終:侵略擴張與稱王稱霸。
日本的侵略擴張,可以追溯到中國明朝時期倭寇襲擾中國的沿海地區。而真正的對外侵略戰爭,起於1894年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接下來是1900年加入八國聯軍,充當急先鋒,參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再接下來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對德國作戰。後兩場為“狗咬狗”,都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都是為了爭奪在中國的殖民統治,最終受害的都是中國。連年的對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鮮和中國的台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就相當於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且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於擴充海陸軍軍備。
在其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日本擴張勢力的侵略戰爭一個接著一個:
1918年1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由,派兩艘軍艦駛入海參崴;同年8月2日,宣布出兵西伯利亞,參加帝國主義列強武裝幹涉年輕的蘇維埃政權的“大合唱”。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建立由日本人操縱的偽滿洲國政權,對中國東北實施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
1937年7月7日,日軍又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麵的侵華戰爭,在長達8年的時間裏,占領了大半個中國,上演了一場“蛇吞大象”的鬧劇。
1939年5月,日軍挑起“諾門坎事件”,發動侵略蒙古國的戰爭,遭到蘇蒙聯軍的沉痛打擊後,收斂了“北進”的野心;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轉而“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橫掃東南亞,上演了失敗前的最後瘋狂。
日本的稱王稱霸,始於明治帝國初期,經曆了入侵朝鮮、占領中國東北、霸占中國,最後到稱霸亞洲的發展過程,並以臭名昭著的“大陸政策”的出籠為顯著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