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裕仁天皇時期,日本的稱霸野心達到了登峰造極地步。1940年9月,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後,便把稱霸的目標瞄向了全世界。在簽訂條約的同時,拋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藍圖”,其範圍是以“日、滿、華為骨幹,包括委任統治地之原德屬(太平洋)諸島、法屬印度支那及附屬島嶼、泰國、英屬馬來西亞、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緬甸、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1942年1月,在秘密下發的《大東亞共榮圈建設方案》中,又把東西伯利亞囊括其中。其獨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隨著1945年8月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升空,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依靠武力稱雄世界的黃粱美夢終於徹底破滅。正如此前和此後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侵略戰爭在給別的國家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給了日本以毀滅性的打擊。從明治維新開始近80年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在戰火中幾乎化為灰燼。這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戰敗後的日本,在盟國的幫助和監督下製定了“和平憲法”。這部從1947年5月開始實施的新憲法規定:日本的主權屬於國民,天皇隻作為日本國的象征而存在;日本永久放棄國家主權發動戰爭,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然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日本又舊病複發,野心開始再次膨脹,他們已不滿足於隻做經濟大國,而是立誌要做政治大國、軍事大國。
近年來,在日本右翼勢力的煽動下,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想開始抬頭,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他們篡改曆史課本,為侵略曆史翻案;參拜靖國神社,替軍國主義招魂;擴充軍事實力,圓軍事大國舊夢;修改和平憲法,為海外出兵鋪路;圖謀釣魚島,挖空心思擴大版圖;屢打台灣牌,處心積慮遏製中國,極大地傷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曾被侵略過的國家人民的感情,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公憤。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了喚起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警覺,維護和平與發展的大好形勢;為了喚醒日本的主流民意,積極行動起來與軍國主義思潮作鬥爭;也為了警告日本朝野的右翼勢力,懸崖勒馬,莫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蠢事。本書以基本史實為依據,運用章回體例的形式,采取通俗敘述的方法,全方位地展示日軍征戰的曆史、侵略的曆史、稱霸的曆史和慘遭失敗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