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明治維新野心膨脹欲擴張

朝鮮中國首當其衝遭禍殃

19世紀中葉,日本也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1854年美國用武力強迫它打開門戶之後,當時的德川幕府(1603~1867)相繼同美、英、荷、俄、法等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為了擺脫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麵,1868年1月,日本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腐敗無能的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給了15歲的睦仁天皇。同年,睦仁改元“明治”,史稱明治天皇。明治天皇上台後,發動了一場旨在圖變圖強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取得了和中國的洋務運動截然不同的效果,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由封建社會迅速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的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國家,綜合國力大大增強。

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它是一次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這主要表現在國家製度和社會生活中保留有大量的封建因素,特別是天皇製及其軍國主義繼續存在。明治政權實際上是地主與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具有特殊的反動性和侵略性。它對內殘酷壓迫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擴張掠奪,很快走上了“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道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軍力的不斷增強,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也與日俱增。

明治政權成立不久,就炮製了把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的“大陸政策”。明治天皇在即位當年發表《天皇禦筆信》,聲稱日本要“開拓萬裏波濤”,使“國威布於四方”。

其實,日本的侵略擴張野心由來已久,可追溯到16世紀末。臭名昭著的豐田秀吉——在初步完成日本的統一之後,就企圖先占朝鮮,而後征服中國和印度,定日本國都於北京。1592年,豐田出動陸軍19萬人、水師9000人,自釜山登陸,逼近漢城、平壤,這就是文祿之役;1597年,他又出兵14萬,大舉侵朝,史稱“慶長之役”,但兩次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

朝鮮毗鄰中國的東北地區,是日本通向中國的橋梁,也是日本海的鎖鑰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治統治集團先是在內部大造輿論,掀起了“征韓論”,把朝鮮視為“保全皇國之基礎”,“進取萬國之根本”,而後又施展外交伎倆,試探西方列強反應。

日本侵略者這樣做,雖然同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政策發生尖銳的矛盾,但當時俄國在遠東的勢力有限,西伯利亞鐵路尚未興建,沒有力量阻止日本向朝鮮擴張。英國雖不願意日本妨害它在中國的侵略特權,但為了鉗製俄國南下,不反對日本的侵朝行徑,甚至向日本官員示意,“如果日本不把矛頭指向台灣而去侵略朝鮮,將得到英國的援助”。德國當時正在覬覦中國和朝鮮,也希望日本發動戰爭,以便趁火打劫。美國則想“利用日本在遠東與英、法抗爭”,因而也采取“對日友善”的政策。日本正是在這種有利於它的國際形勢下,加快了侵略朝鮮的步伐。

1875年9月,日軍軍艦“雲揚”號侵入朝鮮江華島附近,向守衛該島炮台的朝鮮軍隊尋釁,挑起戰端,製造了“江華島事件”,終於邁出侵略朝鮮的第一步。

“江華島事件”完全是日本蓄意上演的侵略朝鮮的“雙簧”戲。早在1875年4月,駐釜山的日本外務少丞森山茂就向外務卿建議,乘朝鮮政局不穩之機,派一兩艘軍艦,以在對馬和朝鮮之間測量海路的形式進行示威活動,以軍事壓力迫使朝鮮對日開放。5月25日,日軍軍艦“雲揚”號奉命闖入釜山海域,不顧朝鮮地方當局的抗議,旋即沿朝鮮東海岸進行示威性水域測量。接著,又在朝鮮西海岸進行同樣的挑釁活動。

9月20日,“雲揚”號竟然派出小艦船逼近朝方軍事重地——江華島草芝鎮炮台尋釁。自1866年以來朝鮮就對外宣布,江華島是朝鮮國防的要塞區,事先未經許可,外國船隻都不能通過。但日本的軍隊對此置若罔聞,繼續進行挑釁活動。朝鮮海防軍忍無可忍,被迫開炮,擊退了入侵之敵。日軍變得更加瘋狂,於當日午後占領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並摧毀了當地朝鮮守軍的炮台,縱火焚城,劫走大炮,殺死朝鮮軍民35人。

事件發生後,日本為試探清政府的態度,派副島種臣到北京,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探口風。他問道:“朝鮮是否是中國的屬國?若是屬國,則應該主持朝鮮和我國通商。”總理衙門的官員回答道:“朝鮮是我國藩屬,但內治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副島種臣立即回國將中國政府的這一態度向明治政府稟報。明治政府便以開拓使長官黑田清隆為全權大臣,議官井上馨為副使,赴朝鮮就“江華島事件”與朝鮮當局談判。

1876年1月6日,黑田清隆一行率領800名水兵,乘坐3艘軍艦和3艘輪船,啟程前往朝鮮,以強迫朝鮮締結城下之盟。1876年1月28日,朝鮮政府派申憲和尹滋承為正副全權代表去江華府與日本代表談判。為了向朝方施壓,黑田清隆謊稱已派來4000名日本兵,隨後還將增派200名。還以慶祝日本的紀元節為名,亂放艦炮進行示威,並威脅說:“談判一旦破裂,日本將立即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