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威脅下,1876年2月26日,朝鮮政府被迫與之訂立了所謂《朝日修好條規》,史稱《江華條約》。其主要內容是:一、朝鮮為獨立自主國,禮儀交際皆與日本平等;二、互派使臣,並開元山、仁川兩商埠通商;三、日本可以自由測量朝鮮海岸;四、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
《江華條約》的簽訂,給朝鮮埋下了禍根:條約規定“朝鮮為自由之邦”,否定了朝鮮和中國的特殊關係,為日後日本據朝鮮為己有、排除清政府的幹涉鋪平了道路;條約中規定的其他條款,嚴重損害了朝鮮的主權,為日本奴役朝鮮創造了條件。
1863年,朝鮮國王病死,無嗣,由旁係大院君李晟應的次子李熙繼位。李熙尚幼,其生父大院君攝政。大院君好儒學,主張排外,國內思想保守的老儒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守舊黨。1873年,國王李熙親政,其妃閔氏思想開明,主張與外國通商;國王李熙也很開明,喜歡新事物,與閔妃誌同道合。國內的思想開明者都圍繞在他們周圍,形成了一個新黨,即開化黨。閔妃擅權,任用外戚,以其兄閔台鎬為首,組成一股新興力量,引起了以大院君為首的守舊黨的強烈不滿。失去攝政王地位的大院君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剪除以閔妃為首的開化黨在朝廷的勢力。
機會終於來了。由於開化黨極力倡導創建新軍,使舊式軍隊的士兵麵臨丟掉飯碗的危險;又因日本商人囤積大米,米價暴漲,士兵糧餉流入黑市,造成軍糧供應緊張,引起了士兵們的強烈不滿。他們告訴軍資監,並毆打司庫人員。司庫為平息事件,扣押了4名士兵。士兵們向大院君直訴。此舉正中大院君的下懷,於是便對請願的士兵們說:“你們所訴,聽我審理。現在我命令你們先誅諸閔(即閔妃一族),並殺日本人。”大院君的講話煽起了一場兵變。京城立即騷動起來,士兵和人民襲擊閔台鎬等的住宅和日本公使館,殺死親日的閔氏集團大臣多人,殺死日本軍事教官崛本禮造。日本駐朝鮮公使花房義質見勢不妙,便放火焚燒公使館,逃往仁川。1882年7月26日,他逃到南陽海麵遇英國測量船“飛魚”號而得救。這一事件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壬午事變”。
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責令花房公使與朝方就“壬午事變”進行談判,並指示花房:如果朝鮮政府有重大過失,可以用“嚴厲逼迫”的談判,予以“強使賠償的處分”,使其割讓巨濟島和鬱陵島。除要求謝罪和賠償之外,還提出了擴大通商、獲得資源等許多要求。8月9日又指示花房:取得鹹興、大邱、楊花津開放;取得公使官員、領事官員的內地旅行權;解決元山、安邊的對日本人“暴行事件”;關於通商條約的讓步。27日又訓令花房:為了補償賠款,掌握端川金礦的監督權,以其產金充作賠款。同年8月,花房公使率領軍艦4艘、運輸船3艘、陸軍一個大隊(約1500人)開赴朝鮮,以武力作後盾,向朝鮮國王提出了處罰凶手、撫恤受害日本人、賠償損失、開放楊花津等地、準許公使和領事及隨員在內地旅行、駐紮保衛日本使館的日本軍隊等要求,並限3日之內做出答複。
在日本的威逼下,閔妃政權被迫答應了日本提出的大部分要求。8月30日,雙方代表在京畿道仁川海岸的濟物浦締結了《濟物浦條約》和《大日本國和大朝鮮國修好條規續約》,日本獲得了50萬日元的賠款,並獲取了駐軍權,擴大了釜山、元山、仁川的旅行區域。這兩個條約使1876年修好條約的遺留問題得到了有利於日本的解決,尤其是日本在朝獲得了駐兵權,從而使其建立了向大陸擴張的橋頭堡。
不久,日本政府又在朝鮮策動開化黨發動了“甲申政變”。
朝鮮開化黨中,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徐光範等貴族青年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派,主張親日以及以日本為模式對朝鮮進行政治改革。
1884年(甲申年)中法戰爭爆發,日本政府認為,這是從朝鮮趕走中國勢力的絕好機會,於是開始打開化黨的主意,企圖利用開化黨來實現獨霸朝鮮的目的。
1884年12月4日,朝鮮政府為新建的京城郵局舉行隆重的開幕式,並舉辦盛大宴會。京城郵局作為金玉均興辦的第一個開化事業,備受重視。遠遠望去,一幢高大宏偉的西式建築聳立在一片平房建築之中,真是鶴立雞群。
那天傍晚,京城郵局燈火輝煌,亮如白晝。笑語喧天,熱鬧非凡。金玉均身穿黑色西洋燕尾大禮服,手拿潔白的手套和高高的黑色大禮帽,神采奕奕地在門口恭迎客人。
此時,金玉均的親密夥伴,郵政局總辦洪英植看到美國駐漢城公使富特瘦高挑兒的身影,忙驅動他那肥胖的身軀前往迎接,將其作為最高貴的客人引進宴會廳。金玉均滿麵春風地恭手讓客,在看到日本駐漢城公使館秘書下村和他的翻譯河本到來時,忙彬彬有禮地上前握手致意:“熱烈歡迎秘書和翻譯閣下大駕光臨,不勝榮幸。竹添公使隨後就到吧?”下村一邊和金玉均緊緊握手,一邊故作致歉之態:“金先生,我遺憾地奉告閣下,竹添公使偶感風寒,不能參加今天的盛宴,但卻以極大的興趣注視著今晚漢城的連台好戲!”金玉均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意識到這是外交界常見的“政治感冒”,他裝出極為惋惜的神情應付下村:“請下村秘書回去轉達我的親切問候,不日將到公使館看望竹添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