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李大釗紀念館
概況
李大釗紀念館坐落在河北省樂亭縣新城區大釗路,占地100畝,建築麵積4680平方米,於1997年8月16日建成。這裏是李大釗生平業績的展覽中心、研究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勝地,1997年被中宣部確定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進入紀念館,廣場上矗立著八根柱子,象征著李大釗在中國革命史上立下的八大功績。即“首傳馬列播真理,照亮神州啟明星;學十月革命經驗,選社會主義道路;領導五四導航向;開創曆史新紀元;關懷青年傾心向,培養幹部建業勳;創建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奠核心;受托會見孫中山,促成國共首合作;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工眾鬧革命;重視軍事抓武裝,爭取將領馮玉祥。”
到達瞻仰大廳需登38級台階。這38級台階象征了李大釗走過的38年人生歲月。瞻仰大廳內,安放著李大釗漢白玉坐像。坐像高3.6米,神態沉靜。坐像背麵是鄧小平的題詞:“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兩側是大型鍛銅浮雕,概括凝練地介紹李大釗的光輝思想和豐功偉績。
東西展廳分十個專題,共展出文物、資料、照片、圖表、模型、素描、油畫等492件(套),全麵係統地展示了李大釗的生平業績;東西展廳還各設一大屏幕彩電,分別滾動播放李大釗故居概況、李大釗紀念館有關內容的介紹和李大釗在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五大”時的活動情況。
在紀念館主樓西側還建有李大釗紀念碑林,碑林占地麵積6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250平方米,共計60多塊。主要內容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李大釗部分手書、國內著名藝術家緬懷和頌揚李大釗的有關書法作品和部分有關李大釗碑刻的複製內容等。
故居
李大釗故居的宅院,是公元1881年(清朝光緒七年)由李大釗的祖父李茹珍親手操持,在老輩人傳留下來的舊宅基礎上翻建的。翻建舊宅時,做了很多改動,從而使整個建築的布局顯得異常新穎、合理。整個宅院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先後經曆兩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基本沒做多大改動,曆史原貌大體保留了下來。
李大釗故居的整個院落建有大小21間平房,所有的房屋均為磚木結構。大院東西寬18.2米,南北長55.5米,總占地麵積為1010.1平方米。
居東的3間正房是李大釗祖父、祖母和李大釗夫婦曾經長期居住的屋子。
這3間正房兩明一暗。通往內屋的外屋,沒有設在中間,而是設在了西間。與外屋緊連的兩間內屋靠著明亮的南窗壘有一鋪通炕,屋地通用,顯得室內異常寬敞。
通炕中間,置有4扇連成一體的木製雕花隔扇,把通炕大致界為左右兩間。左間炕上靠著東牆置有一個老式的長條炕箱,右間炕上,靠著秀美的隔扇擺設有一個長長的炕琴,一個不大的炕桌擺在中間。
炕下屋地兩間通連,靠北牆擺設有立櫃、頂箱、涼床、坐櫃、條案、地八仙桌、炕八仙桌等,還有兩把木椅,一把藤椅,以及李大釗祖母和夫人的兩個紅漆板櫃。在地八仙桌的背麵,用毛筆寫有“懷德堂”三個大字。
在靠東牆擺設的紅漆板櫃上,擺著一對藍花撣瓶和一個木雕的老式座鏡。這個紅漆板櫃和櫃麵上的擺設,都是趙紉蘭與李大釗結婚時娘家陪送的嫁妝。東麵的牆壁中央,懸掛著李大釗和趙紉蘭的大幅照片。
這間房屋是李大釗生前在老家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他在幼年時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祖父母去世後又與夫人居住。到北京大學工作後,每逢寒、暑假回家,也都住在這裏。
“我以我血薦軒轅”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1913年,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運動。
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曆任北京《晨鍾報》總編輯、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和《新青年》雜誌編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曾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衝決曆史之桎梏,滌蕩曆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李大釗最早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從1918年7月起先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著名論文。他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還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並和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做堅決鬥爭。
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組織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北方區黨的工作。1924年,他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國共合作期間,李大釗在幫助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改組國民黨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4月,奉係軍閥張作霖實行恐怖政策,在北京城大肆搜捕,李大釗被捕入獄。他受盡嚴刑拷打,卻始終沒有屈服。敵人得不到一句滿意的供詞,也得不到共產黨的任何機密。張作霖惱羞成怒,指使軍事法庭做出對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立即處以絞刑的判決。
行刑那天下午,警察廳大院內殺氣騰騰。李大釗身著灰布棉袍,昂首挺胸地走向絞刑架,身後跟著19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絞刑架豎立在京師看守所後院。這座絞刑架是清朝統治者為屠殺革命人民,從西方國家買進的。
李大釗和其他同誌圍繞著絞刑架站成半圓形。
這時,宣判法官走到李大釗跟前說:“李先生,共產主義是從西方傳來的,所以特為諸位動用了這座遠道而來的絞架。這也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
李大釗聽了後,輕蔑地一笑,自信地說:“曆史是公正的,盡管它走的道路非常曲折。但總有一天會實現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
法官接著說:“李先生,遵照祖宗的典規,現在你有什麼想說的就說吧。”
李大釗思索了片刻,以譏諷的口吻對法官說:“你站在絞刑架旁,也配談祖宗的典規?真是不知道天下還有羞恥二字。我告訴你們,不要以為你們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誌,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全國。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會得到光榮的勝利。”
李大釗說完,毅然登上了絞刑架下的長凳,把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向難友們微笑著點了點頭,算做人生最後的告別,接著踢開了腳下的長凳……
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38歲的李大釗獻出了壯麗而又年輕的生命。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裏。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
概況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位於河北省平山縣境內,距省會石家莊80公裏。此處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
現在的中共中央舊址大院,是1958年修建崗南水庫後,於1971年開始在原址北麵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構件等複原修建的。
大院大門向南,分前後兩院,麵積1.6萬平方米,建築為磚木結構平頂房。前院自東而西一座座小院依次為周恩來舊居、任弼時舊居、毛澤東舊居、軍委作戰室舊址、劉少奇舊居、董必武舊居、中共中央九月會議舊址。後院東北部三間窯洞式建築為朱德辦公室和居室舊址。大院西部前後院之間有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舊址。舊址和故居內均有複原陳列。
1976年,在中共中央舊址東部山坡上修建了西柏坡紀念館。紀念館依自然山勢分為上下兩個回廊式四合院,建築麵積3344平方米,館名是鄧小平於1984年題寫的。
展覽圍繞“新中國從這裏走來”這一主題,以平山人民光輝的抗日鬥爭史為鋪墊,以解放戰爭為主線,重點介紹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西柏坡的偉大革命實踐。整個展覽共用12個展廳(含前廳、序廳)展出曆史照片和文物、並配有沙盤、景觀、錄像、油畫、雕塑等,共700多件。
正廳采用1948年時西柏坡村的原貌製成的巨型噴繪照片,上方是黃鎮將軍題寫的“新中國從這裏走來”八個大字。頂部為鮮豔的五星紅旗,與照片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揭示了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序廳介紹抗日戰爭時期平山的光榮曆史。
展覽形式設計完善、製作精美、藝術品味高,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
西柏坡石刻園占地8000平方米,1997年7月1日正式開放。園內亭台樓榭,碑廊迂回,薈萃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和參加過三大戰役的百名老將軍題詞以及全國著名書法家作品,共2萬多幅。
此外還建有西柏坡紀念碑、五大書記銅像和領袖風範雕塑園等,使傳統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1997年,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被中宣部評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
1948年5月2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和中共中央機關,從陝北吳堡縣川口東渡黃河,輾轉來到西柏坡村。從此,西柏坡就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領導中心,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之一。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僅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而且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到城市、從戰爭到建設的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開辟了道路。
1948年9月8日至13日,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九月會議”,會議以“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為中心議題,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麵勝利做了軍事上、組織上和政治上的準備。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黨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聞名中外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的有生力量,為徹底推翻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討論了奪取全國勝利、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鄉村轉到城市、以生產建設為中心的問題。
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在大會上作了報告。報告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農村轉到城市。在城市工作中,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恢複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報告規定了在全國勝利後,黨的政治、經濟、外交方麵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
七屆二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取得全國勝利前夕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指明了道路。
西柏坡精神
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的輝煌曆史和成功經驗,鑄就了偉大的西柏坡精神。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是西柏坡精神的內涵,即: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七屆二中全會以後,中央機關開始做進城的準備工作。雖然此時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們的工作十分繁重,卻時刻不放鬆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工作。
有一次散步的時候,毛澤東十分認真地看著李銀橋(毛澤東衛士),問道:“要進城了,你準備得怎麼樣啊?”
“主席,東西都已經收拾好了,隨時可以行動。”李銀橋信心十足地回答道。
“這裏呢?”毛澤東用手指了指李銀橋的太陽穴,說道:“小心,要謹防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的攻擊,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轍。”
李銀橋和其他警衛戰士心中立刻敲響了一記警鍾。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當年起義後攻進北平,由於起義軍部分首領腐化、內部發生宗派鬥爭,起義最終失敗。
還有一次,毛澤東走到警衛班的門口,看到警衛戰士們都在那裏,就問:“你們在開會嗎?”
班長閻長林回答說:“剛才是在開會。”
“大家不用的東西已經打了兩個大包,到時候往汽車上一放就行了。棉衣和被褥都已經拆洗過了。我們這裏沒有農民的家具,桌椅板凳都是公家的,到時候交給行政科就行了。”
毛澤東又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進北平以後幹什麼?有沒有進城享受的思想?”
“報告主席”,閻長林說;“大家討論的時候都認為進城以後要提高警惕,做好保衛、保密工作,防止壞人的破壞和搗亂。對大城市這個花花世界,要潔身自好,絕不中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
毛澤東聽到閻長林的回答,讚許地說:“你們有物質準備,也有精神準備,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
毛澤東接著又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進城後要建立新中國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裏擔任要職。而不論官職有多大,我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要努力為革命工作。千萬別以為進城了,當官了,就高傲自大,停滯不前,忘了做人的根本。如果真是這樣就和李自成差不多了。我們共產黨人一定要努力奮鬥,團結全國人民,把偉大祖國建設好。”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帶領中央機關工作人員離開西柏坡,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的曆史發展時期,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多次強調要將西柏坡精神繼承和發揚光大。
鄧小平說:“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會脫離群眾,犯大錯誤。”
1984年,應河北省委的要求,鄧小平為西柏坡紀念館寫館名。
1991年和1995年,江澤民兩次來到西柏坡。他留下了“牢記兩個務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題詞。並強調:“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係的一個法寶,也是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2002年12月5日,胡錦濤來到西柏坡,號召全黨同誌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堅持艱苦奮鬥,根本目的就是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斷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
概況
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位於河北省涉縣赤岸村中央,由上、下、後三個農家四合院和一個防空洞組成。
院裏現存有司令部會議室、劉伯承辦公室、鄧小平辦公室、李達參謀長宿舍兼辦公室、警衛員宿舍、機要室等。
南麵的五間房屋是劉伯承師長的作戰辦公室。劉伯承和鄧小平就是在這裏指揮129師將士們浴血奮戰。劉伯承、鄧小平的宿舍,陳設十分簡陋。
穿過後院南小門可以看到一個縱深9米、陰暗潮濕的窯洞,這就是當年首長們防禦敵機轟炸的防空洞。
在距129師司令部舊址約百米的廟坡山上,安放著劉伯承等將帥的靈骨,鄧小平親筆題寫了嶺名——“將軍嶺”。
在將軍嶺北側,是八路軍129師陳列館,於1995年12月破土動工,1998年12月19日正式開館。陳列館占地麵積為13340平方米,其中陳列展館建築麵積為2252平方米。
陳列館主體建築長55.8米,寬40.8米,高15.6米,依山勢建為兩層。由5個展室、一個序廳、一個半景畫室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館前還有一個寬闊的廣場。整個布局既大方又莊嚴。
陳列館以嶄新的麵貌、獨特的陳列布展形式和聲、電、光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向廣大觀眾形象地再現了129師將士當年在太行山戰鬥和生活的精神風貌。2004年,河北省對陳列館進行了改造,新增了革命文物、圖片、模擬場景、雕塑等,擴大了展出麵積,延長了展線。
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1995年由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22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重點工程項目之一;1996年11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由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將軍嶺
涉縣在抗戰時期是晉冀魯豫邊區的腹心地、首府縣,是華北抗戰的一個戰略要地。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
建國後,先後有幾十人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新紀元,選拔培養了中國第三代領導。這塊紅色熱土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者的搖籃”。
原129師的將帥們生前心係太行山,死後魂歸將軍嶺。自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等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是繼北京八寶山之後安放將帥靈骨最多的地方。
在靈骨安放處建造有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鐫刻紀念碑。紀念碑在劉伯承元帥雕像左邊,正麵刻著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元帥之部分骨灰葬於此”,背麵刻著徐向前元帥所作七律詩《悼劉伯承元帥》:“日暮噩耗遍京城,淚雨瀟瀟天地傾,垂首山川思棟梁,舉目九天覓帥星,淵淵韜略成國粹,昭昭青史記殊榮,塗就七言染素絹,十萬軍帳哭劉公。”
1990年10月,鄧小平親筆為“將軍嶺”和“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嶺名和亭名。
太行豐碑
1937年7月7日,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以原紅軍第四方麵軍為主編成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鄧小平於1938年1月接任129師政委。129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支主力部隊之一。
129師在涉縣的五年,也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五年。在這裏,劉、鄧等首長組織召開過許多決策性會議,製定發布過許多有關邊區鞏固和發展的大政方針,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抗日戰鬥的勝利。部隊從挺進太行時的9000多人發展壯大到30萬正規軍、40萬地方部隊,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劉鄧大軍”。
日軍對太行山的瘋狂掃蕩、嚴密封鎖,再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抗日軍民的處境十分艱難。麵對困難和一些消極情緒,在劉伯承、鄧小平的帶領下,129師官兵們在拿槍的同時,開荒種地紡紗織布,不僅建立了全國麵積最大的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同時根據地的困難局麵也得到了改善,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讚揚。
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
概況
冉莊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清苑縣冉莊,距離河北保定市約30公裏。整個保護區麵積為30萬平方米,至今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