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反思追問中奮起,中國青年運動融入改革開放2(1 / 3)

跨入“新長征”與爭做“四有新人”:中國青年運動重新步入正軌。

一般來講,中國共產黨是青年運動的發起者,中國共青團是青年運動的組織者。所謂發起者,有時是直接發出政治號召,有時則是創造社會氛圍。所謂組織者,是奉命而獨立開展工作。隨著共青團、全國青聯、全國學聯等青年組織製度的恢複、改革和發展,中國青年運動從組織方式到表現形式上都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事實上,不論青年運動的發起、指導,還是組織、動員,都隻能是順勢而為,高高在上的指手畫腳是沒有價值的。改革開放之初,很多青年在反思過去、思考未來,探索人生的意義。又有很多青年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建設增磚添瓦,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一時期的青年運動在形式上一方麵繼承了20世紀50年代的特色,圍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開展了許多大型、集中的活動,另一方麵也結合時代特點和目標進行了創新,借助不同的青年組織平台,以分散、具體和經常的方式組織青年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從內容上看,這一時期的青年運動從政治領域逐漸轉向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

(一)價值追問:中國青年的思想初戀與新啟蒙。

在新舊時代交替過程中,理性的青年知識分子總是充滿反思,人性論與人道主義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這一討論首先發端於最為敏感的文學的領域。1977年到1978年,從小說《班主任》到《傷痕》,文學界出現了表現“文化大革命”創傷的“傷痕文學”,反思曆次政治運動,特別是反右鬥爭中“左”的錯誤的“反思文學”,隨後,又出現了不少以表現“人性”“人情”和“人的異化”為內容的作品,如1980年出版的《人啊,人!》引發了文藝評論界關於“人性”、人道主義等問題的討論。而1978年12月《今天》雜誌的創刊,標誌著朦朧詩開始進入反思行列。從“即使我隻僅僅剩下一根骨頭,我也要哽住我的可憎年代的咽喉”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從“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到“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青年詩人在深刻反思中透露著人本主義、英雄主義情懷。與此同時,哲學界也圍繞人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人道主義、“異化”等問題展開持久討論。1981年1月,人民出版社將相關討論文章以《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人性、人道主義問題集》為題結集出版,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較大反響。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青年麵對國門初開後撲麵而來的西方哲學、文學欣喜若狂,尼采、薩特、弗洛伊德填充著他們一時真空的價值場域。剛剛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的青年人,麵對充滿變革的世界,他們感到從未有過的困惑。1980年5月,《中國青年》雜誌在第五期上刊登了署名潘曉的來信《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這封信用沉重、幽怨、鬱悶、誠摯、激憤的筆觸表達了人生的痛苦、創傷和迷茫,觸及到了當時很多年輕人內心深處憂慮。文章發表後很快就收到許多青年讀者的來信,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的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在半年多的熱議期間,《中國青年》雜誌社收到6萬多封讀者來信,共編發111位讀者的來稿約17.8萬字,這項來稿中有不少是由幾十名、上百名青年聯合寫的,在青年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此外,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校,對這一問題也舉行了不計其數的專場討論,辯論之熱烈、場麵之火爆,前所未有。1981年1月,《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了題為《六萬顆心的回響》的文章,為這次大討論算是作了一個總結。不過,在廣大青年人中間,後續的討論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直到1983年之後相關討論才漸漸平息。雖然這次大討論並沒有得到一個明確而具有廣泛共識的結論,但它所引發的對現實、對人生的思考,是廣大青年在改革開放之後在思想上受到的第一次洗禮。這次大討論也因此為改革開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個標識性事件。稍後,又接連出現了“麥克唐納與雷鋒精神”討論、“張華救老農”討論,反映出改革開放之初青年人的價值迷茫與自我自省。

1986年,李澤厚在《走向未來》創刊號發表題為《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的文章。他認為“從五十年代中後期到文化大革命,封建主義越來越凶猛地假借著社會主義的名義來大反資本主義,高揚虛偽的道德旗幟,大講犧牲精神,宣稱‘個人主義乃萬惡之源’,要求人人‘鬥私批修’作舜堯,這便終於把中國意識推到封建傳統全麵複活的絕境。以至於‘四人幫’倒台之後,‘人的發現’‘人的覺醒’‘人的哲學’的呐喊又聲震一時。”1988年,《新啟蒙》論叢出版。這些理論領域的思考者標榜自己是反傳統的,認為新舊儒學形異而實同,都是要用共性來否定個性,用整體來否定個體,用結構來限製動力,用義務來壓製權利。他們提出要用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反對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他們致力於批判傳統文化的固有偏見與從海外傳入的似是而非的理論,肯定五四啟蒙運動中提出的人的覺醒、個性解放、人格獨立和人道主義思想。他們看到了五四啟蒙運動的中斷,認為在80年代的新的形勢下,中國的現代化需要一場比五四運動更加深刻更加廣泛的文化啟蒙運動。這些理論和思想在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深刻而複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