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反思追問中奮起,中國青年運動融入改革開放2(2 / 3)

在上述討論熱火朝天地開展的同時,經過痛苦的反思,青年大學生率先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發出時代最強音。1977年,高考製度開始全麵恢複,共有積累12屆的考生570萬人參加高考。全國青年以刻苦的精神投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追回被耽誤的青春成為70年代末期青年的思想主線。高考製度的恢複不僅使青年想上大學的願望得以實現,而且標誌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已經來臨,因而極大地激發了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的熱情,改變了當時年輕一代沉悶的思想狀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重點轉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廣大青年明確了學習動機和根本目標。1981年,北京大學學生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是一代中國青年共同心聲的真實寫照,是新時期中國青年奏響的時代最強音。千百萬青年團結起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麵振興而努力拚搏,立誌成才。許多青年學生為改變祖國貧困落後的麵貌,在畢業分配時誌願申請到邊疆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形成了一股開發邊疆的熱潮,體現了一代青年報效祖國、誌在四方的青春風采。

(二)以爭當“新長征突擊手”為契機,中國青年以新的形式投入經濟建設大潮。

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複興重要的物質依托和推動力量,離開了現代化建設,即使再完美的社會理想也隻能是水中月、鏡中花,民族複興也隻能是一句空話。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作為中國青年運動核心組織的共青團、全國青聯和學聯,向全國青年發出倡議,為青春激情釋放搭建平台,引導方向。

青年人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突擊隊作用,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粉碎江青集團之後,中共中央把國家建設的新局麵喻為“新長征”。為動員各行各業青年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去,1979年3月,共青團中央作出《關於在全國青年中開展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的決定》,揭開了新長征突擊手活動的序幕。由於這項活動是共青團圍繞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而開展的適合青年特點的重要活動,順應了曆史客觀發展需要,反映了團員和青年獻身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強烈願望,因而激發了廣大青年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得到了各級團組織和青年團員的熱烈響應,活動很快在全國各行各業蓬勃開展起來。在這項活動的帶動下,全國各條戰線上都湧現出了成千上萬的青年先進人物。同年9月,團中央在北京召開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命名表彰大會,首批命名表彰了10麵新長征突擊隊紅旗、155個新長征突擊手(隊)標兵和萬名新長征突擊手。這項活動將經濟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把物質財富的創造和造就一代新人相結合,把勞動競賽與青年學文化、學技術、學科學相結合,提高了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本領,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共青團組織從中央到地方每年都命名表彰一批新長征突擊手和新長征突擊隊,逐漸把這場運動轉變為了一種常態化形式。

為了動員廣大青年職工為提高經濟效益、推進技術進步發揮聰明才智,1982年1月,共青團中央青工部、《中國青年》雜誌社和輕工業部科研司共同發起組織了全國青年“小發明”競賽活動,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全國共取得發明革新成果10萬多項。活動的成功,使得團中央和各級團組織充分認識到廣大青年中蘊藏著科技發明創造的巨大潛力和群眾性科技活動對國家經濟建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認為有必要把“小發明”活動同青工中開展的“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活動緊密地融為一體,使青年科技活動在更大範圍、更廣闊領域開展起來。1983年4月20日,共青團中央會同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出《關於在全國青年職工中開展“五小”智慧杯競賽活動的通知》。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全國有1000多萬職工踴躍參加。圍繞產品的更新換代、工藝和設備的革新改造開展攻關,共實現“五小”成果40多萬項,為國家和企業創經濟效益上億元。1984年6月4日至9日,團中央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共評出500項優秀成果。經過幾年的推廣,“五小”活動逐漸走上了自覺化、規範化的發展道路。“五小”活動的開展,為廣大青工施展聰明才智提供了條件,許多科研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一大批青工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標兵,操作能手和模範工作者。僅1986年,全國參加“五小”競賽的青工達1900多萬人,取得成果130萬項。活動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做出了貢獻,成為青年運動以生產活動的方式進行開展的又一種途徑。

農村發展和建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農村青年是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重要一翼。家庭承包責任製的推行極大調動了廣大農村青年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獲得連年豐收。各地團組織推動農村青年把活動領域從種植業擴大到林業、牧業、漁業、家庭副業、社隊企業等方麵,農村青年中湧現出許多科學致富的“生產能手”“土專家”“田參謀”“小行家”等。1982年5月,共青團中央、國家農委聯合召開“全國農村青年學科學、用科學經驗交流會”,表彰50名農村青年先進集體和100個先進個人。從1979年到1984年,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8.9%,人均占有糧食由1978年的318.5公斤增長到1984年的395.5公斤。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增長,農貿市場在各地大量出現。到1987年前後,大批青年剩餘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從事工業、加工業、商業和服務業,鄉鎮企業蓬勃興起。為了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共青團中央、國家科委於1988年7月決定,在全國農村開展培養“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共青團負責組織、發動以及服務方麵的工作,國家科委負責具體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活動以培訓為先導,普遍采取省、地兩級集中辦班,委托農業大專院校代培訓等形式,對帶頭人培養對象進行培訓,通過他們把新技術成果引入鄉村,並傳給廣大農村青年。這項活動持續深入地開展,為農村造就了一批科技後備軍,擴大了科學技術的影響。據1993年的統計材料,幾年共培養40萬名縣級以上的青年星火帶頭人,推廣省、地級星火項目達4000多項。活動中湧現出來的青年人才成為了學習、運用、推廣科學技術的標兵,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先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