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組織的興起:青年運動組織結構的變遷。
隨著中國社會領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自主性程度越來越大,一度原子化的個體又開始以新的形式聚集成無數大大小小、特點各異的組織化群體。在民間社會的聯合和組織化過程中,青年作為需求最為旺盛、思想最為解放、交流最為活躍的群體,組織化的願望更為強烈。青年自組織大量發展的事實也證明青年在彰顯個性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更需要通過和依托組織化的團體。青年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在組織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得到充分展現,據調查,在如今出現的眾多創新型社會組織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年組織。這些青年組織依托網絡聚會交友、踐行公益、參與社會事務,活動充滿創意,影響日益壯大。
(一)青年自組織產生的原因。
首先,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穩步推進,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和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同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通過結社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表達自身訴求,維護自身權益,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此推動了青年民間社會的聯合和組織化,不同類型的社會團體和社會組織大量產生、蓬勃興起。
其次,互聯網的發展為青年自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網絡技術支持使青年們能夠依托網絡平台,采用電話、短信、QQ、BBS為主要方式進行聯絡與交流,開展各類活動。網絡的開放性、便利性、自由性,使青年能突破地域空間的限製,以較低的成本,平等地參與自發性組織的活動,進行溝通。網絡的興起與普及在青年自組織迅猛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再次,青年多樣化需求與融入社會的迫切願望是青年自組織產生的內在動力。當代青年生活呈現出價值多元化、需求多樣化、生活個性化,行動潮流化的趨勢,他們渴望融入社會群體。青年需要有相應的組織為其提供信息、幫助、以及表達自我的機會,進而增強溝通與聯係,以獲得社會支持、個人歸屬感。青年自組織這一新興組織形式充分尊重青年的自主化行為,恰好滿足了青年的歸屬感,迎合了青年多樣化的需求。青年通過自發性組織構建出自己新的精神家園和新的活動領域。
最後,現有傳統的、規範化的組織形式難以滿足青年人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需求。共青團傳統的活動形式、區域和局限性,基層共青團組織(農村、非公企業、街道社區等)的弱化,使得共青團組織及其活動難以覆蓋廣大青年、吸引廣大青年、影響擴大青年。大量自由活躍的青年自組織適時而生、適情而為,填補了團組織的在某些方麵的組織空白和活動空白,滿足了青年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二)青年自組織的發展特點。
目前,中國青年自組織發展處於參差不齊的階段,青年自組織的發展狀況與各省的經濟條件、地理位置、人文環境有密切的聯係。一般而言,網絡發展起步較早,普及率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青年自組織數目相對較多,也較為活躍;而網絡發展較緩、普及率不高,經濟欠發達,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地區,青年自組織數目相對較少,不及發達地區活躍。
第一,青年自組織數量增加很快,各地在規模和數量上存在較大差別。以經濟較為發達的廣東省為例,珠江三角洲地區戶籍青年與流動青年3000多萬人中,有大約700萬人參加過自發性組織活動,青年自組織顯得較為活躍。同樣的狀況存在於經濟位居全國前位的上海市,上海社會服務局在2004年年底曾做過統計,上海共有青年自組織22000家。再來看看經濟稍欠發達地區,據河北省初步統計,該省有青年自組織1萬多家,約15萬人,這個數字僅僅隻是2004年年底上海的一半。而與之類似的山西省,相比之下,青年自組織還不到一萬家。但總的來看,青年自組織發展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中西部地區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的普及,推動了青年組織在該地區的快速發展,比如近兩年來,河北省青年自組織發展速度增長率為35%和61%。
第二,青年自組織在活動範圍上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但大規模組織數量少。青年人多樣性的需求孕育了各類青年民間組織的產生,因此,滿足組織成員各式各樣的需求是青年民間組織成立、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比如在網絡虛擬平台上建立的娛樂歌舞、交友沙龍、吃飯喝茶、藝術創作、專業社區、體育運動、遊戲電玩、旅遊休閑等八大類、上百個俱樂部裏,基本上實現了對絕大多數青年業餘興趣、愛好的覆蓋。雖然這些網上興趣小組不是真正的青年民間組織,但正是這些小組在滿足成員的多樣性需求中逐漸孕育發展出了一個個真正的民間組織。因為在這些小組中,那些具有領袖氣質、有組織能力、有時間、有精力、願意在嚐試挑戰性工作的過程中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員終究會在適當的時機站出來,充當組織領袖的角色,策劃、組織各類活動,追求拓展交際範圍,從而推動從興趣小組向自發性組織的轉變。目前形成的青年自組織中,有相當一部分組織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範圍主要涉及誌願者服務、公益行動、讀書學習、務工創業、專業社區、體育運動、休閑娛樂、新型交友、動漫遊戲等多個領域,覆蓋麵廣,種類繁多。
第三,青年自組織在組織方式上靈活多樣,規模普遍較小。由於大多數青年自組織發展的最初雛形多是源自各類興趣小組,因此組織方式上多是根據其活動內容來安排的,其組織的骨幹人員都是來自在相關興趣領域具有特長的成員。所以,在青年民間組織運作的過程中,不同氣質類型、不同目標、不同需求的成員會自然巧妙地聚合在一起,達到實現自身的願望的目的。這種組織形成方式一方麵保證了自發組織的靈活性、多樣性和適應性,可以根據成員的不同特點來采取相應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挑選相應特點的組織人才。但同時也限製了組織的進一步擴展,在青年自組織中,小規模組織占據了大部分比重,大規模組織比例較少,大而正式的則更少。這說明目前中國青年自組織需要從數量上走出來,朝著更為成熟的方向發展,比如提高組織的規模和活動能力、影響範圍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