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網絡化與再組織化,民族複興曙光中青年運動的新變量2(1 / 3)

虛擬社會的生成:青年運動動員方式的變遷。

進入21世紀後,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信息技術產業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這一變化對廣大青年和青年運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如何麵對和處理這種影響,是新世紀青年運動麵臨的首要挑戰。

(一)信息技術產業的崛起與青年的作為空間。

20世紀中葉,一場信息技術革命在全球範圍內悄然興起,並由此逐漸引發了一場改變當代人類社會技術基礎的整體性社會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支撐的信息技術產業扮演了核心角色。到了90年代,這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威力開始迅速顯現。美國正是靠著其在該產業中的先發優勢而創造了90年代的所謂“新經濟”奇跡。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卻異常迅速,特別是中共十六大以來,信息技術產業緊緊抓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產業規模迅速躍居全球第一。2002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3萬億元,到2011年,則增至7.5萬億元,年均增速21.4%。2011年,中國彩電、手機、計算機等主要電子產品的產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信息技術產業如今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對於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和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產品附加值大、產品更新快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這一產業是年輕人的天下。據統計,全世界70%以上的重大科技創新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完成的。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才,青年人敢想、敢闖、敢為天下先的特點,是該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動力。20歲的比爾?蓋茨與他的好友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在計算機尚屬稀有物品的年代,就開始了個人應用軟件的開發,從而以其遠見卓識推動了個人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在IT產業,這樣的例子並非罕見,而是呈現出一種常態,喬布斯、馬雲、張朝陽……我們可以舉出來中外大量這樣的青年創業者,當然還沒有包括無數在IT行業從事工作的年輕人。據統計,在世界各行業中,雲集最多青年精英和富豪的,非信息技術產業莫屬。以上事實充分證明了在21世紀最具生機的“朝陽產業”中,青年人擁有巨大的優勢和作為空間。

當然,青年人在信息技術產業中要實現大有作為的抱負,並不是僅憑借年齡優勢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首先需要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這依賴於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廣博的知識積累。在信息時代,知識日新月異,“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曆史上從來沒有在當代顯現得這麼直接。青年人要提高創新能力,隻有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探索真理的科學方法,勇於開拓,大膽實踐,提高綜合分析和獨立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其次,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和人文素養。思想政治覺悟與人文素養是新世紀中國對創新型人才提出的重要要求,高新技術是把雙刃劍,沒有正確的思想政治覺悟,擁有再多的知識和創新能力,也無法積極地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很多青年人成為網絡黑客、利用信息技術知識從事高科技犯罪,就是一個例證;同樣,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一個人的視野就不夠開闊,思維也不會很活躍,因而也無法在創新道路上走得更遠。最後,青年人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建功立業,也需要國家、企業和社會對青年創新實踐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離開了這些支持,青年創新能力和潛力也隻能停留於空泛的想象層麵,而無法紮根於工作實踐之中。

因此,信息技術產業的崛起雖然為廣大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但如果青年個人不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和思想文化素養,社會不提供相應的引導和支持,這種機遇也會很難把握住。要避免這種不利局麵的形成,青年工作和青年運動就必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廣大青年努力學習科技知識,推動企業、社會各種力量聯合起來為青年投身於科技創新實踐創造積極有利的環境條件和政策支持。

(二)互聯網時代青年學習、工作與生活上的變化。

20世紀90年代,電腦、手機都還是奢侈品,上網還得到處找網吧。因此,信息時代的生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暫時還停留在概念上和想象中。但新世紀以來,新興傳媒技術如網絡、手機、移動互聯網等得到了迅猛發展,隨著相應配套設施的普及和價格的下降,這種更具大眾化和靈活性的傳播工具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如今,電腦已經從城市普及到廣大農村,手機幾乎人手一部,各種網絡平台更是層出不窮。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其中手機網民達5.2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達83.4%;互聯網發展重心從“廣泛”向“深入”轉換,各項網絡應用深刻改變了網民的生活,移動購物、金融、醫療等新興領域的移動應用多方位滿足了用戶上網需求,推動網民生活邁向全麵“網絡化”。這表明,中國已經開始邁入網絡3.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