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職業的考慮(1 / 3)

北京的三月,陽光已然沒了夏日的炙熱,一種溫馨的暖和,連同微風中殘存的絲絲涼意,令人感到分外的舒心。

這本該是個最宜出遊、古人稱之為“踏青”的季節。可是今天,因為一個偉人的離去,北京人全然沒有了這份心情,一個個心裏沉甸甸的,巨大的悲哀讓人隻是流淚、隻想大哭一場,扯開嗓門大喊一聲:

蒼天大老爺啊,為什麼要讓我們的領袖這麼早就離去!

可他還是走了,因為肝癌不治,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逝世於北京,終年59歲。

國旗滑下來一半,酒樓停止宴會,市民停業七天、在職人員則停工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員纏黑紗一月。

僅在北京,簽名吊唁的就高達74萬多人,而直接參加送殯的,也有30餘萬人;在南京、廣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眾們也都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深切悼念這位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在日本、東南亞、美洲、歐洲許多地方,華僑和國際友人,也紛紛舉行追悼會,來追念孫中山為中國革命立下的豐功偉績。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他敬獻的長挽聯上寫道:

“廣東是現代思潮彙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上聯)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下聯)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戶貧苦的農民家中,他學名一個“文”字,字德明,因1895年避難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華民國成立後被稱為中山先生。1925年4月2日,孫中山走完了他59年的人生之路,安息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

1929年6月1日,北伐成功後,根據他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永久安葬。

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通過決議:“尊稱本黨總理(孫中山)為國父,以表尊崇。”。

1941年5月29日,汪精衛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員會第49次會議通過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議案。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一直尊稱孫中山是“中共的老師”和“革命的旗幟”,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上提及孫中山時,通常使用的稱號是“革命的先行者”;在民間,一些人還是沿襲民國時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

今天,孫中山逝世已經有85年了,一直以來,每逢他的誕辰和忌辰,不同的黨派、政府,廣大的民眾,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悼念這位讓人崇敬的民族英雄。

孫中山究竟是個什麼人,又做了什麼事,竟然這麼地受到眾人的敬仰和愛戴?

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往往是由他做了什麼樣的事來評判的;一個人能做出什麼樣的事,又常常是由他從事於什麼樣的職業來決定的。

1886年,在皇仁書院學習了一年多、已經20歲的孫中山,開始非常認真地考慮自己今後將要從事的職業。

皇仁書院座落在歌賦街中,是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學,學生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主要研究中國經典。該校辦學宗旨最後有這麼一句話:“藉此讓學生在人生各方麵都有成就感和能成為明日的領袖。”

這話聽起來很雷人,沒想到後來竟成了現實。孫中山、廖仲凱、唐紹儀、霍英東、何鴻燊、何東,等等,一大批軍界、政界、商界的領袖人物,都從這裏脫穎而出。

這時的孫中山,對於自己一生將要從事的職業,除了不曾想到當領袖,其它的倒是想過很多。

早在少年時,在美國學習的孫中山曾冒出一個要當傳教士的想法。

年幼的孫文跟在姐姐孫妙茜的身後,不是到村後的金檳榔山砍柴刈草,就是到灣灣的蘭溪河邊挖野菜、挑豬草。他活潑好動,有空就去放風箏、跳田雞、踢毽子,還常常爬到參天大樹上去掏鳥窩裏的鳥蛋,捕捉小鳥。

除了這些,泅水最是孫文的拿手本領。雙手合起跳入水中,如一隻青蛙,一個猛子能紮出好幾丈。這還不算,他還跟著外祖父楊勝輝駕船出海,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撈取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