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職業的考慮(2 / 3)

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天國的老兵,名叫馮爽觀。他見多識廣,經曆過無數次的血腥戰鬥,能講許多太平天國的故事。這些故事,使得少年孫文喜歡上了洪秀全,玩起了打仗的遊戲。他常拉著學伴,跑到鄰村的三合會秘密武館去看練武。回到家裏,便找來木棍做成刀槍,回憶著武師們的招式,飛拳走腳地苦練起來。

直到1879年6月的一天,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在美國檀香山(夏威夷)打拚富起來的哥哥,讓孫中山到美國去接受教育。孫中山雖然舍不得故鄉的父老鄉親,特別是那些玩伴,可他更渴望出去見一見大世麵。於是,13歲的孫中山便隨著母親坐上了一艘名叫“格寺諾克”號的大輪船。

無邊的海洋,連天接地的浩瀚中,海風呼呼地嘶叫,驚濤拍浪地翻滾,這艘英國造的兩千噸級龐然大物,因為有著堅硬的鐵殼,卻勝似閑庭信步般地乘風破浪。這一切,都強烈地震撼著13歲少年孫中山的心。

“十三歲隨母往夏威仁島,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1896年,孫中山30歲生日,在寫給友人翟理斯的信中這樣地回憶他首次離鄉出洋的印象。

檀香山是美國第50個州,由一係列大小不等的八個小島組成,距離中國東海岸約4千餘公裏,曆史上卻與遠隔重洋的中國南方一隅香山縣結下不解的“中國結”。

檀香山群島氣候溫和、土地肥美,非常適宜種植甘蔗,發展製糖業。從1852年開始,該地人就來廣州招工。到了1898年,華工在檀香山群島的人數已達高到3.7萬人(香山人占80%),其中不少經過自己的頑強打拚、吃苦耐勞,像孫中山哥哥孫眉那樣成了檀香山華僑巨富。

到後來,他們大都對孫中山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

孫中山經過二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到了檀香山,在哥哥的安排下進了當地英國教會開辦的意奧蘭尼書院,在這所收費很高、用英語授課的小學修讀英語、曆史、數學、物理、聖經等科目。

三年後,1882年8月,16歲的孫中山以優秀的成績在這所美國的貴族小學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

然後,他順利地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繼續學習。

這是美國一所著名的中學,培養了許多世界一流名人,不僅有孫中山,美國的現任總統奧巴馬也是從這裏出來的。

遺憾的是,孫中山在這所學校僅僅學習了不到一年,1883年7月,他便在炎炎的熱風中乘坐輪船,回返中國。

原因是孫中山在奧阿胡學院求學期間,受到宗教教育的感染,腦海裏閃出了當一名傳教士的想法。

“去為大眾布福音,帶領眾人走過黑暗,為世界的和平安寧而工作,是一件多美的事情。”

老師這麼對他說,孫中山非常讚同。

可哥哥孫眉卻不這麼認為,他不那麼相信傳教士工作的意義,不希望自己的弟弟一生去做那樣的事情,便毅然終止了他的學業,命他回國。

夏威夷港口的海水清藍,天空中的空氣也非常清純,港口雖然也有許多稅吏,但一切都是照章辦理,井井有序。孫中山站在甲板上,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隨著輪船的長鳴聲,思緒轉到了故鄉。

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南端的香山縣,是廣東省西江、北江及東江的出口處。這裏西北連接內陸,東南瀕臨南海,島嶼羅列,與香港隔海相望,是中西文化交彙之處。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為青少年時的孫中山“雙眼向洋看世界”提供了條件,也為這裏的窮困人家向外謀生提供了便利。

1871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剛滿17歲,就因家境困難被迫離鄉背井,跟隨親戚漂洋過海去到美國的檀香山,開始了千萬華僑辛苦的創業生涯。他先在在一家菜園裏當雇工,後來又到茂宜島墾荒,然後是一邊從事農牧業一邊兼營商業。

孫眉是華僑中的幸運兒,八九年後,他成為當地首富,被尊稱為“茂宜王”。

早先因為家裏窮,孫中山10歲才進入村塾讀書,功課照例是誦讀《三字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以及《論語》四書五經等。他很快就背熟了,便站起來對斯文的王先生說:“請您給我講講意思好嗎?”

王先生搖搖頭,孫中山隻好去請教村裏的老儒生,直到弄懂意思為止。好在這樣的生活,孫中山隻過了三年。富起來的哥哥,使少年的孫中山獲得了外出求學的機會。結果,卻因為他想做傳教士,又這麼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