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職業的考慮(3 / 3)

四千多裏的海路,二十幾天後便到了盡頭。

“夏威夷真的很漂亮,可是我的香山縣卻是更美麗。”孫中山正這麼想著,突然聽到有人在大聲爭吵。

“我們已經交稅了。”船主理直氣壯地說。

“沒人說你沒交,但我們還要驗驗貨。”

“剛才不是驗過了?”

“是驗過了,可我們想再驗一次。”

船主還要說話,被身旁的一位長者拉住,用英語說:“給他些好處費,就不用再驗貨了。”

“這些清國稅吏。”船主給了“好處費”,氣憤地說。

“他們就是這樣,這些清朝官員,最貪婪的就是稅吏。他們肆無忌憚地聚斂財物,每個有一官半職或一些權力的人都能積攢下厚厚的家底,用來買房、買地,或者是開錢莊……”

輪船剛進入中國海域,孫中山就看到這樣的事、聽到洋人這樣的議論中國人,不由得又氣又恨,心事重重地踏上了歸鄉之路。誰知剛剛進村,又聽見有稅吏在對著村頭的張生大聲吼叫:

“你今天若不按期交稅,就是抗稅!抗大清的稅,你知道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可是我家都已經砸鍋賣鐵了。”

“這不是我們管的事情,我們隻管收稅。”

“求你們……”

“別求。你不是還有一閨女嗎,聽說模樣還不錯。”稅吏摸著下巴,斜斜地瞄著張生,淫淫地笑著。

孫中山見了,上前一把抓住稅吏。

“你要怎樣?”稅吏發怒了。

孫中山揚起拳頭,卻被張生用力地抓住了。“求求你,別給我惹事了。打了稅吏,我們一家人就隻有死路一條了。”

孫中山痛苦地放下拳頭,從懷裏抓出一把錢來,塞在張生手上,轉身大步離去。

路邊許多人在那兒拜菩薩,連同剛看到橫行的稅吏,與檀香山的見聞相比,孫中山心中感慨頗多。

可愛的翠亨村,一別就是四年,還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讓人眷戀,卻也還是這樣的貧窮落後,這樣的讓人傷心。苛捐雜稅仍然那麼的多,村民一如既往地保守,私塾教學仍然舊規沿襲,隻是強記硬背,很少有象“意奧蘭尼書院”那樣啟迪心智。

“這種現狀應該改變,可我又無能為力。”孫中山對自己說:“一個人發覺自己無能為力時,就應該去學習。”

於是,孫中山跟父親商量,他要去香港求學。

1883年11月,17歲的孫中山離開翠亨村,滿懷希望地走進香港拔萃男書院。這是基督教聖公會教區所設辦的一間學校,用公開考試的方式擇優錄取男生,為香港培養了許多官商名人,被港民視為名校。

令人感慨的是,作為中國人的孫中山,在這所學校讀英文的同時,反過來請香港道濟會堂長區鳳墀補習中文。嚴格地說,此時的孫中山英文比中文好,因為在他的求學生崖中真正所聽的中文課的還隻有私塾的那三年。此時此刻,隨著渴望對中國方方麵麵地深入了解,他選擇了補習中文。

區鳳墀名逢時,字錫桐,是廣東順德人,基督教華人傳教士。他曾出任柏林大學教授數年,長於文學。

孫中山拜他為師後,發奮學習,國文日漸長進。受區鳳墀影響,孫中山感到基督救世的宗旨與革命相通,加之他與區鳳墀有約在先,“信教重在精神,不墨守成規”,便與陸皓東一同接受了美籍牧師喜嘉理的洗禮,取名“日新”,體現出他去舊迎新,接受新事物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當時由於區鳳墀的影響喜歡了基督為眾人的犧牲精神,區鳳墀後來也由於孫中山的影響而參加了為推翻滿清的革命。

在轉到拔萃男書院時,孫中山曾想進海軍學校,當一名海軍,禦侮圖強。可是,緊接著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國海軍學校被炮轟擊毀,孫中山的願望無法實現;眼看著列強肆意侵我中華,孫中山轉而想進陸軍學校,直接參加衛國之戰,由於得不到政府的幫助,也隻好不了了之;然後他又想做一名法律家,為貧苦大眾主持公道,可惜中國當時還沒有法律學校,這願望孫中山也隻能作罷。

在拔萃男書院學習了不到半年,孫中山為了更好地學習國文,於第二年4月進入皇仁書院。此刻的他,一邊學習一邊還在不斷地在想:

我究竟做什麼好呢?做什麼才能更好地報效我親愛的祖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