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1 / 3)

1886年秋天,一個迷人的夜晚,孫中山從皇仁書院出來,漫步在歌賦街上。

這是一條充滿詩意的小街,古老的櫥窗,各種特色的小店,隨意掛著的招牌,處處都滲透出一種香港式的懷舊和溫馨。孫中山眼睛閃著亮光,隨意地瀏覽著,思緒卻回到了一年以前。

那時他剛進皇仁書院不久,也是在這樣迷人的夜晚,一個人走出學校,到街上來逛逛。他第一次看到了那麼多的傷兵,呻吟在街邊牆腳。他們滿身的血汙,有的斷了胳膊,有的折了腳,還有的腦門上被揭去了一塊皮……

“慘不忍睹”,就算是用上了這四個字,似乎還是不能完全表達當時的情景。

孫中山很快就弄明白了,這些人之所以傷成這樣,是拜法國人所賜,也是清政府“關照”的。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清政府為了在越南的主權,與法國開始了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中法戰爭。

戰爭開始在越南進行,以後便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中雙方各有勝負,可腐朽昏庸的清政府卻在“鎮南關大捷”之後是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約》。

這“新約”不但“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還允許法國人“在中越邊界開辟商埠”、“在中國投資建築鐵路”,從而不僅讓法國達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還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國弱民窮,根源就是大清帝國!

孫中山在心裏喊著,仿佛看見了大清皇帝的那張龍椅,禁不住不屑地搖了搖頭。對這個大清王朝,隨著年齡的增大,視野的開闊,他逐漸失去了起碼的信心,有的隻是輕蔑。

“隻可惜,那些傷兵的血白流了!”想到傷兵,想到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孫中山的眼睛濕潤了。他想到了當時看見他們時自己的無可奈何與憤怒。

“如果我是個醫生,當時就可以替他們醫治傷痛。”

孫中山這麼對自己說,又想到了早年家鄉的所見:鄉民生病了,就去拜神祈福,或者用香爐灰治病;到檀香山讀書時,哥哥的農場有一佛堂,患病的中國工人也不去找醫生,卻跪在關帝像前祈求保佑驅魔除病。

孫中山曾對他們說:“你們有病去找醫生才對,吃神茶、香爐灰怎能把病治得好呢?”

可當時沒有一個人理會這少年人的話,最多隻睜開眼來有些詫異地看看他。

好在,那兒還是有一個人與他想法一致,這就是檀香山的杜老師,廣東順德過來辦農場的。杜老師非常有學問,屋子裏全是書,其中許多是醫書。孫中山當時很佩服他,喜歡向他請教一些自己不懂的事,見他家醫學書多,就問:“你不是醫生,為什麼有這麼多醫書。”

“我想學這門學問。”

“為什麼呢?”

“醫生可以救人苦難,北宋範文正公就說過:‘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我崇拜他,想學做醫生。”

孫中山聽了,想了一會說:“做不了良相再做良醫,這不恰當,既然醫可以救人苦難,不如就從良醫做起。”

孫中山現在想到自己當時說過的這番話,隻覺得徒然眼前一亮。既然想投筆從戎不遂,想做法律家不成,我何不轉而學醫,以救人苦難呢!

塵埃落定,職業的選擇有了著落,孫中山長長地舒了口氣。他再無意瀏覽街邊的樓宇、招牌、店鋪,匆匆地趕回皇仁書院。

半月後,1886年秋,孫中山轉入中國的第一所西醫教育機構——廣州博濟醫學堂。剛過了一年,1887年9月,孫中山再轉入香港大學的前身——香港西醫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