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會晤袁世凱(1 / 2)

南京的春天,垂柳吐出新芽,嫩嫩黃黃的,隨著風兒,輕輕地柔柔地搖擺;嬌豔的梅花,俏含枝頭,在皚皚的白雪中,熱情地歡呼著春天的到來。南京同盟會的會員們,正在他昔日的總統府,為孫中山舉行誰也不想舉行的餞別會。大家的臉色凝重,似乎都不是很高興。孫中山看在眼裏,對身旁的宋靄齡看了一眼。

聰慧的宋靄齡,立即給孫中山滿上一杯。孫中山端起酒來,對大家環視一遍,微笑著說:“來,我們幹杯!”說罷帶頭一飲而盡。

會員們雖然都喝了酒,卻一個個還是高興不起來。孫中山革命十多年,到頭來卻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誰能心裏高興?

“現如今,我雖然辭去大總統職位,但解職並不是不理事。我們之所以起來革命,就是要推翻帝製,建立民主共和國,實現三民主義。現在,民族主義革命已經成功,民權主義姑且就交給袁世凱去嚐試。我要投身到民生的事業中去,隻有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到時候三民主義才可以順利得到實現。”

餞別會完畢後,孫中山離開南京,開始南行,去周遊各省,宣傳民生主義。1912年4月24日至6月18日,孫中山三次從廣州往返香港,會見各界人士,發表自己的看法:

“1825年,英帝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公用鐵路——斯托克頓至達林頓鐵路。緊接著,美國、法國、比利時、加拿大,還有德國和意大利等國,都相繼修建了他們自己國內的鐵路。而我們亞洲,相對落後,鐵路修建也就晚了一些。其中最先修鐵路的是日本,其次是印度,再次才是我們中國。中國的自辦鐵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那一批鐵路要晚半個世紀左右。從現在世界各國過來的經濟發展看,一個國家的鐵路越多,這個國家就一定越強大富有。”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認為,要使我們國家強大,一定要從修建自己的鐵路開始。”

“我也知道,就目前我們中國的經濟狀況,很難拿出足夠的資金來修建我們的鐵路。這是個困難,但可以想辦法解決。我們完全可以用借外債的方式來發展我們的經濟,振興我們的實業。當然,這得有個前提,就是決不允許外國幹涉我們的財政。”

孫中山一路走一路宣傳自己的民主主張,宣傳自己發展實業以富國強民的看法。

1912年6月15日,孫中山離開廣州,經過香港,在22日到達上海。接見記者時,孫中山指出:修建鐵路,是“發展中國財源第一要策”。

到7月22日,孫中山在上海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歡迎大會的演講時又強調:“今日之世界,非鐵道無以立國”;“國家之強弱,以鐵道之多寡為衡”;“然中國建築鐵路實無此項財源,其勢非仰外債不可,則借債問題又不可不研究。”

就在孫中山忙碌於自己的民生工作時,突然接到了袁世凱的邀請書,請他這位下野的前大總統和黃興前去北京晤談,共商國家大計。

為表誠意,袁世凱還特意派了他得力的親信程克和張昉為專使,並命令海軍派出“海琛”號巡洋艦到上海護航,專為迎接孫中山與黃興。

原來,袁世凱坐上了臨時大總統的位置後,政局一直並不穩定,尤其是從7月以來,北京的政局更是屢現危機。為調停黨爭穩定政局,袁世凱思之再三認為,隻有利用孫中山和黃興的威望,才可以渡過當時的危機。因為如此,袁世凱這才十分恭敬地邀請孫中山北上。

對於是否應袁世凱的邀請北上,同盟會中產生了分歧,一派認為這次北上會談是英雄相見、巨頭相會,能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對民國未來的發展有好處,支持孫中山、黃興北上;另一派認為這是袁世凱設下的圈套,想借此羈索孫中山與黃興,提出革命領袖不應該深入虎狼之地的看法。

孫中山聽了大家的意見後說:“無論如何,我也不可失信於袁總統。別人都說袁世凱不可靠,我倒也試試自己的眼光”。

8月18日下午,在袁世凱派來的兩位專使張昉與程克的陪同下,孫中山與夫人盧慕貞、秘書宋靄齡及魏宸組、居正等10餘人登上輪“平安”號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