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天賦的某些巨大優勢並不能造就英雄,還要有運氣相伴。”法國偉大作家拉羅什夫科說的這話撂在一代梟雄袁世凱身上,是深合適宜的。
袁世凱一生中撞上的第一個大運,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礎的,竟然是朝鮮發生的“壬午軍亂”。
1882年陰曆是壬午年,這年的7月23日,朝鮮京城五營士兵由於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餉米,早已是群情激奮,而盼星星盼月亮來的漕米,又有許多砂糠,於是乎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憤怒的士兵們,洶湧的潮水般湧去與庫吏理論。
向來高高在上的庫吏,不但沒有半句解釋,反而是一味地訓斥士兵們犯上。當官的霸道過份,士兵們隻有犯上了,雙方就這麼發生了衝突。愚蠢的漢城的當局,習慣地采取了鎮壓的政策,他們連續地殺害四個為首的士兵。
在一般的情況下,統治者的暴行往往可以得呈。可是這一回,士兵們得到了兩方麵力量的支持,一方麵來自雖早已歸政隱居,卻仍試圖插手政務,一直在覬覦王位的大院君;另一方麵是當時的許多對統治者積怨已久的市民,正是在這兩方麵推波助瀾地鼓動下,義憤填膺的士兵們大膽地選擇了危險的暴動。
憤怒的士兵和市民一道,像一股洶湧的浪潮,衝進官員們的宅第,把它搗毀;圍攻日本公使館,放火把它燒掉,逮住出逃的日本籍新軍教官,當場予以處死。最後,大家奪取武庫、開倉放糧,歡慶勝利。
到7月24日,憤怒的軍民攻入昌德宮,殺死躲藏在宮中的閔謙鎬及大院君的胞兄李最應,然後開始搜尋閔妃,這位朝鮮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鮮曆史上女性掌權延續的鐵女子。
大院君終於借這次軍亂得到了實惠,在7月25日,被高宗召入王宮主政,並對暴動的士兵宣布,閔妃已死。
原本掌權的鐵女子死去,士兵們安下心來,放下手中的武器,撤出王宮。
事實上,王妃卻沒有死,而是化妝成宮女,逃到了忠州。她得知大院君入宮主政的消息後,即派人去請求中國和日本出兵朝鮮,幫助她平定暴亂。
於是,吳長慶受直隸總督張樹生的推薦,率軍前往南陽,打算從這裏登陸去幫助朝鮮平定壬午軍亂。
吳長慶,字筱軒,1829出生,廬江縣沙溪鄉沙湖村人,承父襲雲騎尉世職。1861年淮軍創建,吳長慶以所部500人組成的“慶”字營被編入淮軍,是晚清著名淮軍將領。
由於吳長慶在鎮壓太平軍和撚軍中“戰績尤多”,在升任直隸正定鎮總兵之後又相繼升任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到朝鮮壬午軍亂這年,他正受命幫辦山東海防並節製全省防軍,率所部淮軍6個營駐登州。
登州離出事的朝鮮半島路途比較近,加上吳長慶又深得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張樹生的信任並推薦。在清廷反複考量之後,決定采納張樹生的奏折,至使吳長慶得到了這份為國建功立業的美差。
1882年8月17日,吳長慶與丁汝昌一道,共率6營3000多人的兵力,向朝鮮南陽進發。當時,吳長慶的部屬中就有:張謇、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周家祿等一批年輕有為的少壯派人物。
袁世凱之所以成了吳長慶的屬下,緣自於他的叔叔袁保慶。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父輩祖輩多為地方名流。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隻是個地方名紳,他的叔父袁保慶,在甲三軍中帶兵,後為江南鹽巡道。因袁保慶無子,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
袁世凱的這位嗣父,跟吳長慶有兄弟之宜。當年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相交甚密。可惜能人短壽,還剛到48歲,1873年時,袁保慶便駕鶴西去。吳長慶聞知,渡江視斂,扶棺長哭,幫著一直料理完袁保慶的喪事。
袁世凱六歲時,袁保慶替他找了個啟蒙老師,教他四書五經。後來袁保慶四外處為官,袁世凱一直都跟在他身邊。袁保慶到山東去做道員,八歲的袁世凱開始隨行;不久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世凱也隨著去南京讀書。如今嗣父袁保慶過世,袁世凱就跟隨嗣父的弟弟、刑部侍郎袁保恒到北京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