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士兵暈船,請求稍緩登陸。”
吳長慶聽後,沉默不語,良久抬頭問袁世凱:“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認為該怎麼辦?”
“戰場之上,死尚不足惜,怎麼能在乎暈船?”
吳長慶原本拉長的臉露出笑意,當即授命袁世凱代理一營。
袁世凱臨危受命,並不作半點推辭,到了一營,馬上部署,不到兩小時,成功完成登陸行動。
1882年8月20日辰時,袁世凱率領一營,首先在朝鮮南陽登陸。大部隊剛進南陽,有朝鮮國王近臣金允植來報,朝鮮王父大院君李昰應正在造兵聚黨,準備進一步擴大事態。吳長慶聽了,當機立斷,決定先占王宮,再作打算。
袁世凱率領他的一營,一馬當先衝進王宮。而後又協助王長慶誘捕大院君,押解天津,恢複國王的統治。緊接著,袁世凱一鼓作氣擊散亂黨,將事態平息,迎複王妃。
這一連串事情,袁世凱幹得幹淨利落,漂漂亮亮,致使朝鮮國王對他格外禮遇,甚至為他設立生祠。而清政府在以吳長慶功勞最大,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漢城之後,以“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予以首功,以同知發分省補用,賞戴花翎。
九月,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出教官,幫助朝鮮訓練新式軍隊,袁世凱這位在壬午兵變的功臣自然成了首選。
他開始按照訓練淮軍的辦法,幫助朝鮮訓練挑選出來的千人營隊。數月之後,國王檢閱千人營隊後極為滿意地稱讚袁世凱訓練有方,而後又在江華沁軍營中再選500名編為“鎮撫營”,仍由袁世凱訓練。
吳長慶駐朝兩年後歸國,奏舉袁世凱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世凱一躍成為駐朝淮軍的重要人物。
當時的朝鮮,統治集團內部分成明顯兩派,一派是閔妃集團,因為清政府幫她奪回政權,故心懷感激,采取親華政策,被稱為“事大黨”。另外一派以赴日“紳士遊覽團”中的年輕士族為主,包括金玉均、魚允中、洪英植、樸泳教等人。他們采取親日態度,主張終結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借助日本之力實現朝鮮的開化改革,被稱為“開化黨”。
當時正值中法戰爭,開化黨首領金玉均以為中國自顧不暇,便接受日本資助,提出了“打倒清國”的口號,企圖借助日軍兵力發動政變,奪權政權。
1884年12月4日,金玉均與開化黨激進分子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衝入朝鮮王宮,捕殺事大黨人閔台鎬、閔泳穆、趙寧夏、韓圭稷等。次日清晨,宣告成立新政府,提出內政改革方案,同時宣布斷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朝鮮獨立。
眼看朝鮮要舍清歸日,袁世凱會同吳兆有要求李鴻章派軍艦赴朝,幫助事大黨重振河山。在沒得到李鴻章回複時,有事大黨人金允植等來請求清軍援助。袁世凱問清情況,便自作主張,親率一營清兵,披堅執銳,殺入王宮,很快平息變亂,使事大黨重掌政權。
此次變亂史稱“甲申政變”,被平息後,清朝眼見英亡緬甸,法並越南,日吞琉球,獨中國的藩屬唯獨朝鮮,雖有俄國、日本虎視眈眈,卻還存在著。對中國來說,朝鮮為東北、華北之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此,清朝決定力保朝鮮這一最後的藩屬國。
鑒於袁世凱在朝的功勳,清朝便委任袁世凱以三品道員頭銜坐鎮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製稅務,主掌朝鮮外交、通商等事務,儼然監國大臣。
平定壬午兵變,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對宗藩國實施充分保護,此後國力日衰,有心也無力了。這裏麵,有袁世凱的功勞。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有力地遏製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特別是他1884年平定了朝鮮的甲申動亂,有效地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
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對被中國人斥之以賣國賦的袁世凱同樣恨之入骨,在他們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前,曾經多次派人暗殺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