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公推的總指揮吳兆麟,曾經是黎元洪的學生,見黎元洪到來,立即迎上前來,又是問候又是致歉,表現得十分尊敬。往日裏,由於欣賞吳兆麟的才能,黎元洪對他頗為器重,沒想到他竟成了革命黨起義的總指揮。
對於大清王朝,黎元洪的心中頗為糾結,既恨其內部腐敗,又怒其對外軟弱,但在心裏的深處,還是有一定感情。畢竟,他是靠了清廷大臣的刻意栽培,這才發達起來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想到要用暴力來推翻清廷。
這時候,黎元洪看到吳兆麟對自己還很尊敬,便壓低聲音勸道:“你怎麼也做了革命黨,這可是滿門抄斬的罪。你學問好,能力強,若跟著我繼續幹下去,定會有光明的前途。你現在還是自行解散義軍,別把這事鬧大了,我保證大家都能平安無事。”
吳兆麟靜靜地聽完,也壓低聲音說:“自從瑞澂任鄂督以來,霸道一方,危害百姓,殺害忠良,致使湖北革命暴發,這不能怨革命黨人。現如今,瑞澂與張彪都逃出城外,武昌城內就統領您一個人。您平時愛護軍人,深得軍人之心,現在請統領來主持大計,實屬天意,請統領一定不要推諉。”
黎元洪聽了吳兆麟的這番話,見他誠懇肅然的樣子,知道要勸說這位往日的學生回頭已經絕不可能,不由長長地歎了口氣,感到十分地為難。
他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對大清的感情,另方麵是對自己的名節,還有就是軍事的問題。
此時的瑞澂、張彪已經逃出,若率水陸重兵前來攻打武昌,革命軍現在外無援軍,內無糧餉,隻怕難敵。
見黎元洪還在猶豫,吳兆麟還能等待,在場的其他革命黨人卻氣憤起來,有人怒聲說:“為了國家,我們拚死起義,現在勝了,推你來做都督,你不但不知感激,還推三道四。再這麼下去,我們不如就殺了你。”
吳兆麟見了,喝住怒喊的人,回頭再勸黎元洪。見情況如此,黎元洪隻好跟著吳兆麟,來到諮議局,參加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聯席會議。當時,革命派與立憲派是聯合陣線,全國如此,武昌也是這樣。革命黨要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得征詢立憲派的意見。因為立憲派往日與黎元洪交情也頗深,加之黎元洪與革命黨並無淵源,推他來出任都督,自然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選擇。
於是,關於黎元洪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一議,順利得到一致通過。緊接著,大家推舉黎元洪與湯化龍二人出麵主持大計,號召天下。黎元洪聽了,站起來說:“茲事體大,務須謹慎,我實在不能勝任,還是請另擇高明吧。”
眾人見他還在推三推四,一時議論紛紛。有革命黨人蔡濟民,失聲痛哭道:“昨夜多少同誌犧牲,方有今日之光複,若因無人主持而功敗垂成,何以麵對死去諸同誌?若黎協統再不答應,我便自殺以謝烈士!”
更有另一位性格剛烈的革命黨人朱樹烈,走到黎元洪麵前,也不說話,猛地抽出腰刀,在眾人的驚諤中,刷地截斷一指,並用這血淋淋的斷指指著黎元洪說:“你要再說一個‘不’字,我就同你拚命。”
黎元洪見此,微微地搖了搖頭,閉緊雙目,一副任由你怎麼辦都好的樣子。
吳兆麟趕忙上前一步攔住朱樹烈,讓人勸他下去。這時,革命黨人李翊東拿來寫好的安民告示要黎元洪簽字。黎元洪連看也不看,隻連連擺手說:“莫害我!莫害我!”
李翊見狀,無奈地看了看一旁的吳兆麟,隻好自己拿起筆來,在文告上簽了個“黎”字拿走。
當天下午,武昌大街小巷,都貼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的安民告示,一時間民心大定,商人開店營業,百姓各做自己的營生,因起義逃匿的新軍軍官,也紛紛出山,附革命軍。
黎元洪素以仁義寬緩著稱,威震武漢三鎮,對普通百姓來說,他竟然帶頭革命,其意義是革命黨人所不能比的;對清廷來說,黎元洪忠厚老實,這樣的人也造反了,心理上的打擊非同一般。
可是,這時的黎元洪,卻還是不願做這個革命黨人的總督,整日呆在家裏,凡事不願出麵。革命黨人見他這樣,怒聲不斷,張振武對吳兆麟說:“如今雖占武昌,然清廷大吏潛逃一空,未殺一人以壯聲威,未免太過寬容,不如將黎元洪斬首示眾,以壯聲威,使一應舊臣皆為膽落。殺了黎元洪之後,我們都你吳總指揮為都督,這對你對革命,不是都更好?”
吳兆麟聽了,正色地說:“你這麼想,就完全錯了。如今這樣的局勢,惟有黎元洪,才能穩得住。就算他一言不發,一事不做,對於穩定大局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吳兆麟的意見得到大家的認同,就幹脆將黎元洪軟禁在軍政府,派斷指的諍臣朱樹烈嚴加監守。革命黨人們卻以黎元洪的名義,陸陸續續發布了《布告全國電》、《致各國領事照會》、《告漢族同胞之為清軍將士者電》等文電和一係列的新政策新措施。
這時候,代行都督職權的蔡濟民為首的謀略處,已將國號定為“中華民國”,改年號為黃帝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