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與陳濟棠聯合反蔣(1 / 3)

李宗仁逃到香港後,在半山中的羅便臣道92號住下,密切注視大陸蔣介石的動向,以圖東山再起。

這時,蔣介石認為,第四集團軍李宗仁已經解決,該是著手解決第二集團軍馮玉祥的時候了。隻是又擔心,躲在香港的李宗仁,有可能會與馮玉祥暗通曲款。如果李宗仁趁機策動舊部粵桂起義,聲援馮玉祥,事情就很糟糕。蔣介石想到這些,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去與香港總督交涉,逼迫李宗仁離港。

萬般無奈之下,1929年10,李宗仁在香港上船,駛過海南島,前去西貢避難。誰知剛到沒多久,就被蔣介石的人發現。在西貢住了僅20多天,李宗仁便折返越北的海防居住。

這時候,大陸北方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為避免被蔣介石各個擊破,暫時聯合在一起,正在積極備戰;國民黨中汪兆銘等,也因蔣介石包辦國民黨“三全大會”而聯合反蔣;新四軍也高舉義旗,反對蔣介石,還特派人來與李宗仁聯係,商議共同出兵入粵,重奠中央事宜。

李宗仁見情況如此,精神大振,立即回到南寧,成立了“護黨救國軍”。李宗仁自任總司令,讓黃紹竑任副總司令兼廣西省主席,白崇禧任前敵總指揮。李宗仁這個總司令旗下,直轄第三、第八兩路軍,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

1930年3月中旬,以馮玉祥、閻錫山為首反蔣人士在北平發起“擴大會議”,組織新的黨中央與政府,推薦閻錫山為全國海陸空軍總司令,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為副司令。4月1日,李宗仁通電就職,將其原在廣西的第三、第八兩路軍改編為“中華民國陸軍第一方麵軍”,自己兼任總司令。

為盡快進軍湖南,5月22日,李宗仁不與粵軍糾纏,大膽放棄廣西根據地,兵分三路入湘。關於這段戰事,著名史學家唐德剛在他的《李宗仁回憶錄》中寫道,開始時:

“大軍北進,所至如入無人之境,湘軍何健等部都望風披靡。5月27日,湘軍唐生明率部向我輸誠。我軍旋即占領衡陽,繼續北進,於6月3日占領長沙……預計15日可攻占武漢,與友軍馮、閻部等會師。”

“孰知6月10日,我後方交通重心的衡陽突為粵軍蔣光鼐所占,我軍頓被迫腰折,首尾不能相顧……”

“6月18日,我軍全線自長沙南撤,圍攻蔣光鼐於衡陽。不意是年湖南大旱,赤地數百裏,購糧無處。我軍給養中斷,軍心渙散,加以缺乏重武器,屯兵於堅壁之下,無能為力。衡陽久攻不下,而敵人援軍雲集。6月底,敵我複在湘南展開激戰。我方官兵至此已疲憊不堪,我雖親赴前線督戰,終以全軍缺糧,無法維護。不得已,再向廣西撤退,情形狼狽不堪……”

轟轟烈烈的,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的,挑戰蔣介石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奪權內戰,就這麼結束了。

二、三、四共三個集團軍的聯合反蔣,之所以失敗,與蔣介石許以高官重利,說服了張學良入關勤王之計分不開。本來,張學良是與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一道要反蔣的。隻是,三人派人遊說張學良時,僅許張學良“全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的虛銜,以此想讓他保持中立。而蔣介石,除了答應給張學良“海陸軍軍副總司令”的頭銜外,又加了河北、山西等地盤、連同600萬元大洋。這樣一來,張學良就轉過身來幫助蔣介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