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表現、常見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
2.熟悉強直性脊柱炎的輔助檢查、診斷和治療要點。
3.了解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發病機製和預後。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慢性、進行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外周關節,伴發關節外表現。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頸、臀、髖部疼痛以及關節腫痛,嚴重者可伴有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本病可能合並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或慢性炎性腸病,此稱為繼發性AS,如無合並其他任何一種脊柱關節病則成為原發性AS。
【病因及發病機製】至今未明,一般認為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已證實AS的發病和HLAB27密切相關,並有明顯家族聚集傾向。本病好發於15~30歲的青壯年,男女比例為(4~10)∶1,且男性病情比較重。我國正常人群的HLAB27陽性率為6%~8%,而AS患者的HLAB27的陽性率為91%。另有資料顯示,AS的患病率在患者家係中為4%,在HLAB27陽性的AS患者一級親屬中高達11%~25%,這就提示HLAB27陽性者或有AS家族史者患病的危險性增加。但是,大約80%的HLAB27陽性者並不發生AS,以及大約10%的AS患者為HLAB27陰性,這提示還有其他因素參與發病,如某些腸道革蘭陰性杆菌感染。有報道60%以上的AS患者出現腸道的亞臨床炎症,AS患者IgA血清濃度與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升高。
發病機製可能與HLAB27分子有關序列和細菌通過某種機製相互作用有關。
【病理】AS特征性病理變化為肌腱、韌帶附著點(肌腱端)炎症,炎症還可累及滑膜關節和軟骨關節,常引起纖維性和骨性強直。其他部位炎症還包括眼、心和肺部等,可繼發骨折等。最新研究表明,AS的軟骨破壞主要從軟骨下骨、肌腱與骨結合部的炎症開始逐步向軟骨發展(由內向外),而RA則主要由滑膜炎開始,逐步出現軟骨及軟骨下骨的破壞(由外向內發展)。
【臨床特點】一般發病比較隱匿,早期可有厭食、低熱、乏力、消瘦和貧血等症。少數年齡較輕的病例可有長期低熱和關節痛表現。
1.症狀
(1) 下腰背痛幾乎為所有患者的首發症狀,通常在16~20歲出現,隱痛,難以定位,常感覺在臀部或骶髂區深部。單側或間斷性,數月內逐漸變成持續性、雙側受累。本病腰痛症狀不因休息而緩解,活動反而使症狀減輕。
(2) 晨僵也是AS常見的早期和病情活動期症狀之一,患者晨起覺腰部僵硬,輕微活動或熱水沐浴後可以減輕或緩解。
(3) 肌腱、韌帶附著點炎症為AS特征性病理變化,常發生肌腱端炎的部位有胸肋關節、肩胛、脊柱棘突、髂骨翼、股骨大轉子、坐骨結節、脛骨粗隆或足跟。足跟痛及腳掌痛常為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4) 外周關節症狀受累部位以髖、膝、踝等下肢大關節多見,也可累及肩、腕等上肢大關節,指、趾等末梢小關節受累較少見。髖關節受累占38%~66%。
(5) 關節外表現包括眼葡萄膜炎、結膜炎、肺上葉纖維化、升主動脈根和主動脈瓣病變、心傳導係統受累及骨質疏鬆等。神經、肌肉症狀如下肢麻木、感覺異常及肌肉萎縮等也不少見。
2.體征常見體征為骶髂關節壓痛,脊柱前傾、後伸、側彎和轉動受限,胸廓活動度減低,枕-牆距>0等。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活動期患者可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和輕度低色素性貧血,不過尚有一部分AS患者腰背痛等症狀較明顯,但上述指標正常。類風濕因子為陰性,免疫球蛋白輕度升高。AS患者HLAB27基因對於診斷AS有一定輔助作用。
2. X線檢查
(1) 骨盆正位像AS最早的變化發生在骶髂關節,所有AS患者均存在骶髂關節炎。通常按X線片骶髂關節炎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骶髂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骶髂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
(2) 脊柱X線片表現有椎體骨質疏鬆和方形變,椎小關節模糊,椎旁韌帶鈣化以及骨橋形成。晚期廣泛而嚴重的骨化性骨橋表現稱為“竹節樣脊柱”。恥骨聯合、坐骨結節和肌腱附著點(如跟骨)的骨質糜爛,伴鄰近骨質的反應性硬化及絨毛狀改變,可出現新骨形成。
(3) 骶髂關節CT骶髂關節密度增高、關節間隙模糊、骨質輕度糜爛、明顯破壞及關節融合。
(4) 骶髂關節MRI軟骨下脂肪堆積;軟骨不規則增粗、扭曲,軟骨表麵不規則、碎裂;骨髓水腫;骨侵蝕。
(5) 超聲影像學適用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麵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藥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複雜及局部血流豐富的關節。
【診斷要點】近年來有不同標準,但現在仍沿用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但是,對一些暫時不符合上述標準者,可參考歐洲脊柱關節病初步診斷標準,符合者也可列入此類進行診斷和治療,並隨訪觀察。典型患者根據其症狀,結合X線典型的骶髂關節炎/竹節樣變可做出診斷。
1984年修訂的“紐約AS分類標準”由兩部分組成,即臨床標準和放射學標準。
1.診斷
(1) 臨床標準① 腰痛晨僵3個月以上,活動改善,休息無改善;② 腰椎額狀麵和矢狀麵活動受限;③ 胸廓活動度低於相應年齡、性別的正常人。
(2) 放射學標準雙側骶髂關節炎≥Ⅱ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
2.分級
(1) 肯定強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學標準和1項以上臨床標準。
(2) 可能強直性脊柱炎① 符合3項臨床標準;② 符合放射學標準而不具備任何臨床標準。
歐洲脊柱關節病研究組標準:炎性脊柱痛或非對稱性以下肢關節為主的滑膜炎,並附加以下項目中的任何一項,即:① 陽性家族史;② 銀屑病;③ 炎性腸病;④ 關節炎前1個月內的尿道炎、宮頸炎或急性腹瀉;⑤ 雙側臀部交替疼痛;⑥ 肌腱末端病;⑦ 骶髂關節炎。
【治療要點】至今AS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但是患者如能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可以達到控製症狀並改善預後。應通過非藥物、藥物和手術等綜合治療,緩解疼痛和發僵,控製或減輕炎症,保持良好的姿勢,防止脊柱或關節變形,必要時矯正畸形關節,以達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