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從十二生肖看秦簡《日書》(3 / 3)

明朝英宗皇帝朱祁鎮曾有過一件對於沉重的曆史來說輕鬆的趣事。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英宗皇帝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征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是,君無戲言,怎麼辦呢?大臣們最後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表麵上看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後來的皇帝又將蟒袍賜予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隻是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被隨意賞賜穿上了蟒袍,遂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就是把戲台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稱作“跑龍套”了。

寫過毛筆字的人都知道,這個“龍”一定要是繁體字,一個“龍”字就可以撐起一幅書法作品,不信你再寫個“人”字看看,滿幅空落落的以為你沒事幹浪費紙呢。我學書法,“龍”字最喜歡臨的就是漢簡,感覺龍頭龍身子龍爪子一應俱全,像畫一幅寫意畫,也像是一個形容詞——自己形容自己已經足矣。

蛇。是不是也應該隆重出場呢?因為我們經常見到的圖畫中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就是以蛇身的形象纏繞在一起的。

甘肅禮縣、甘穀、武山等地,均出土了屬於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也就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鯢魚紋瓶。僅舉甘穀出土的鯢魚紋瓶為例,此瓶腹一鯢魚雙眼圓睜,大口露牙,長條曲折狀身軀,兩側飾爪形紋。研究者認為是娃娃魚,但也有分析認為是人首蛇身,是傳說出生於大地灣附近的伏羲的形象,還有人認為是龍的原始形象。

蛇也稱作小龍,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龍,就是汲取了蛇的部分形態,而形成了現在龍的模樣。所以,許多屬蛇的人都愛說屬小龍。

如同最有名的猴和豬的故事肯定是《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和豬八戒,最有名的蛇的故事自然就是《白蛇傳》了。白娘子許仙的愛情雷峰塔怎麼鎮壓得了?塌了又蓋的雷峰塔反倒成了白娘子和許仙愛情天長地久的證物。

屈原《天問》中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的句子;《山海經》說巴蛇長八百尺,能吃象,三年才排出骨頭。看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並不是無中生有。試想一下,能吃象的蛇應該有多大?蛇頭接著龍尾,你說有多大?

馬。一種讓人陡生英雄氣概的動物。

龍馬精神——還有什麼動物可以和龍相提並論?

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可以騎著巡遊天下。八駿一匹名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匹名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匹名奔菁,夜行萬裏;一匹名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匹名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匹名超光,一匹馬身十個影子;一匹名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匹名挾翼,身上長有翅膀,可以像大鵬一樣展翅翱翔。

唐太宗李世民有昭陵六駿:特勒驃,突厥產的黃色戰馬;青騅,蒼白雜色;什伐赤,波斯所產棗紅色馬;拳毛騧,毛色橘黃呈波浪狀卷曲;颯露紫,毛色紫紅;白蹄烏,有四隻白蹄的純黑馬,給人的感覺像是穿著白色運動襪運動鞋。六駿一匹匹全是三花鬃,束尾,這是皇家馬的規格,給人一種儀式感,如同六位紳士身著燕尾服,等著去參加宴會。

白玉嘶風、豹尾烏騅、赤炭胭脂火龍獸、獨角貔貅獸、粉麒麟、蓋西北、花斑豹、花皮疙瘩虎、卷毛獅子一丈黑……全是曆史上馬過留痕的名馬,如果覺得不過癮,那就再接著欣賞:抱月烏獬豸、卷毛青鬃獸、閃電追風駒、五色斑豹鐵驊騮、踏雪紅鬃獸、五靛花斑豹、賽鹿鐵花豹、金雞閃電白龍駒、海月清風駒、艾葉青鬃豹、千裏獨行一盞燈、立地滾風騅、八斑癩麒麟……光讀讀這些名字就如同享受了一次豐盛的大宴。

羊。我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羊大為美”。

“羊大為美”,即是漢字“美”的由來。一隻肥壯的“大”的“羊”,看上去確實很“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羊是最溫馴的屬相,溫順、樸實、善良。在古代器物上,“祥”字的銘文均寫作“羊”,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中國人喜用羊作祭品,以求福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隻是,這樣的羊讓人感覺真不應該殺了吃肉。

羊是食草動物,它的叫聲如果在詩歌中被表現出來,毫無疑問應該屬於婉約派了。不似那些具有侵略性主動進攻的獅子、狼等食肉猛獸,它是被動且不具抵抗能力的。

《山海經》中寫了一種魚,說其發出的聲音就像羊叫一樣。我懷疑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羊即是由此類魚衍變過來的,就如同有科學家考證人類是從海裏爬上陸地的一樣。褪下魚鱗換上羊毛,溫柔的羊的叫聲幾乎就是一種隱喻——和平的發言,甚至被宰割前流下的眼淚,也是對和平的祈禱。柔弱,或許也是對暴力的一種揭露和批判。

簡牘上的“羊”字,兩隻犄角高高翹起。左邊掛一冊《詩經》,右邊掛一冊《楚辭》,風翻開哪頁我就讀哪頁。

“羊大為美”。

猴。

感覺幾乎可以和人類稱兄道弟的一種靈長類動物——那麼,兄弟之間就不說三道四了。

雞。

古人認為,雞有五種美德:文、武、勇、仁、信。頭上的冠,是文的象征;腳後生趾,有鱗甲狀,是武的象征;好鬥,則是勇敢的表現;有食必相呼,心懷仁德;早上按時打鳴,“聞雞起舞”,我們每一天的開始都是多麼美的一幅畫啊。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一隻高傲的大公雞:“想我少年時曾將母親養的一隻大公雞命名為‘大隊長’,因為這也是我的夢想啊——‘大隊長’領著一群姊妹們在院子裏踱來踱去,雄赳赳氣昂昂,比我這小主人還主人,‘大隊長’紅紅的冠子好似一大滴血頂在頭上,就是不掉下來。”

前一段時間去台灣,那晚,住在以溫泉著稱的台東知本,清晨叫醒我的,不是家中已經聽習慣了的電子鍾雞叫,而是高野飯店十五層樓下傳來的雞叫,一聲,兩聲……“聞雞起舞”嗎?樓層有些高,雞叫有些遠,聽遠處雞叫,喝了溫泉水一樣的雞叫,溫柔,像是商量著叫我起床。

還有比狗更和人類親近的動物嗎?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殷商時期甲骨文即有“犬”字的出現。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有關狗的記載就更多了。

《禮記》注疏:“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有懸蹄者為犬。”

由於對養狗的重視,從周代起即有“狗官”。《周禮·天官》記載的“犬人或稿人”即周代官名。秦漢時期,養狗已不僅僅用於祭祀、食用、狩獵、守衛了,而是進一步發展作為“玩賞”或“伴侶”,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寵物,漢武帝曾命營建“犬台宮”,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供文武百官觀看“鬥狗”。

山東臨沂西漢墓出土有《相狗經》零散竹簡。

三國時曾有“一犬值數十匹”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宮內的狗竟然享有和人一樣的誥封,被賜“郡主”等爵位。想想秦始皇也不過是封了泰山為其遮雨的一棵樹為“五大夫鬆”——秦始皇的這個行為不像皇帝,倒更像是詩人。隻是不知狗“郡主”與“五大夫鬆”誰的官職更大?再如果,狗“郡主”官職大過了“犬人或稿人”,也就是“狗官”,那又如何是好?

養狗業發展至清代,已經培育出了眾多名優犬種。慈禧太後在北京萬壽山建有禦犬廄,配有專門太監“侍奉”著幾十條寵愛的狗,“海龍”“黑寶玉”,以及“雪球”“雨過天晴”“風”“月亮”等等,光聽名字就一個賽著一個心疼。還有,知道袖狗嗎?因可將其隨身置於袖口之中,因此得名“袖狗”,這種狗說是隻靠口水就能養活——相信嗎?

最後說說豬。

見報紙報道說歐洲有人把豬當寵物養,有個男人甚至每天擁著一頭重達幾百斤的肥豬睡覺。實在忍受不住的妻子讓丈夫選擇:要我還是要豬——這丈夫居然要豬不要老婆。真叫人弄不明白,他寧可不要老婆也要摟著那頭臭烘烘的肥豬睡覺。

電視上看到的汶川地震在廢墟下存活了三十六天,死裏逃生的那頭“豬堅強”,現在已經肥得實在需要減肥了,別的豬都是一刀斃命,一場地震把“豬堅強”震成了名豬,人們都呼籲,不要把這頭豬變成餐桌上的美味。成都建川博物館將這頭豬買下來,“豬堅強”也算是由此得到了永不挨刀的承諾,“豬堅強”將會在博物館度過快樂的一生。不禁讓人感歎,豬的命天注定啊。

人的命誰注定呢?

南朝沈炯《十二屬相》詩,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哺坐空穀,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明朝胡儼《十二屬相》詩,不僅依次嵌入屬相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

“舞陽”是指漢高祖劉邦曾封樊噲為舞陽侯,狗可要記住繞開他啊,這個樊噲是專門殺狗的天下第一屠夫。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曾在東海放過豬。

其實,屬相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

越南人有十二生肖,與中國人的生肖基本相同,隻是中國有“兔”無“貓”,越南則有“貓”無“兔”。

緬甸有八大屬相,從星期一到星期日,不同日子出生的人分別屬虎、獅子、雙牙象和無牙象、老鼠、天竺鼠、龍、妙翅鳥。

埃及人有十二生肖,分別是:牡牛、山羊、猴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獅子、鷹。

希臘人有十二生肖,與埃及人的生肖基本相同,隻是希臘人有“鼠”無“貓”,埃及人則有“貓”無“鼠”。看來貓、鼠確實不可互嫁啊。

墨西哥人有十二生肖,虎、兔、龍、猴、狗、豬,以及其他六種墨西哥特有的動物組成十二生肖。

印度的十二生肖與中國十分相似,為十二位神的駕獸,分別是鼠、牛、獅、兔、龍、蛇、馬、羊、猴、金翅鳥、狗、豬。除獅子和金翅鳥外,諸種動物及其排列順序與中國十二屬相十分相似。

西方是十二星座屬相,從1月到12月,分別為摩蠍、水瓶、雙魚、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秤、天蠍、人馬。除水瓶和天秤外,其餘都以動物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