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古人為什麼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呢?
生肖本是用於紀年的一套符號,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了被普遍認同的生肖曆法。
殷墟出土了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遠的幹支表。生肖十二種動物對十二地支,以十二種動物來紀年、紀日和計算每一個人的屬相。而選擇十二種動物作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號,則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
十二種生肖動物,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已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他目的而馴養的,占十二種動物的一半。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與人的日常、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第三類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征性動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集諸多動物特性於一體想象的所謂“靈物”。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並帶有一定意義。
那麼這十二種動物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呢?生肖產生於遠古動物崇拜,人們僅僅是用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這十二種動物誰先誰後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呢?
要是現在,是不是就得按照姓氏筆畫或者拚音字母排序?否則老鼠憑什麼老大?就連報團旅遊坐飛機,按拚音字母排序,我總是靠後的座位。
我們且從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了解一下地支和生肖的配屬關係。
子。鼠夜半之際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
醜。天開之後,接著辟地,“地辟於醜”,牛耕田,所以醜屬牛。
寅。有生必有死,寅,又有敬畏之義,所以寅屬虎。
卯。此為日出之象,太陽本應離卦,離卦像火,內中所含陰爻,為太陽即月亮之精玉兔,卯便屬兔。
辰。這是三月的卦象,此時正值行雨季節,辰自然屬龍。
巳。四月的卦象,春草茂盛,正是蛇活動的季節,另外,巳時為上午,這時候蛇欲歸洞,因此,巳屬蛇。
午。此時為下午之時,陽氣達到鼎盛,陰氣正在萌生,馬馳騁奔跑,四蹄騰空,騰空為陽,踏地為陰,馬在陰陽之間躍進,便成了午的屬相。
未。羊午後吃草為最佳時辰,容易上膘,故未屬羊。
申。這是日近西山的時辰,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故猴配申。
酉。這時乃月亮出現之時,月亮屬水,位坎卦,其上下陰爻,而中間的陽爻代表太陽金烏之精,因此,酉屬雞。
戌。夜幕降臨,是為戌時,狗是守夜的家畜,所以為戌狗。
亥。亥時黑暗覆蓋著世間萬物,天地間又陷入了混沌一片的狀態,豬是不管天黑天亮隻知道吃的生物,豬便成了亥的屬相。
人為何非要依附於某種動物?不管身體還是靈魂,像是買彩票或者抓鬮,你抓一頭豬他抓一隻羊,估計是我上輩子夢多,攤上了一條虛幻的龍。
中國古代哲學觀“天人合一”認為,陰陽五行決定了世間萬物的生存與發展,日、月是陰陽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萬物之本,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稱七曜,分別用來稱謂一個星期的七天。
生肖觀念在民間出現以後,便隨著算命術的盛行流傳不衰,認為五行中的每一種要素都是相互製約的,對人的一生會產生重大影響,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來協調。並且把生肖動物與五行相對應,從而生成一套算命術。
還有,所謂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環往複推算出來的。一個人出生的那年是什麼年,以後每到這一屬相年便是本命年,每過十二年,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以此類推。每到本命年時,大人小孩都要係紅腰帶,有人還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這種習俗至今仍流行不衰。
下麵,以我對十二生肖的理解,按照生肖排序,做一些趣味性的文學解釋。
先說鼠。
我這人喜歡甜食,不知為啥,每每一看到與老鼠相關的什麼,就會想起米老鼠奶糖,如同一看到與兔子相關的什麼,就會想起大白兔奶糖一樣。米老鼠奶糖的糖紙上那隻可愛的長尾巴小老鼠,就像是走街串巷吹糖人的吹出來的一樣,甜甜的米老鼠,甜甜的胡須甜甜的尾巴,我舔了一口糖老鼠的甜尾巴。
還是米老鼠奶糖,但是讓人有些傷感,傷感是時代的過失,我們不過都是那個時代小小的芝麻粒,比老鼠屎還要小的芝麻粒,我們能對那個時代做出對還是錯的判斷嗎?
傷感的時代風吹遠了,我們偶爾踮起腳遠眺一下就可以了。
順便說個趣談。十二生肖中鼠為大,為什麼偏偏小小的老鼠為大呢?這要從十二生肖起源的民間傳說說起。有的說,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個動物擔任宮廷侍衛,動物紛紛報名,貓托老鼠代為報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沒有貓,貓從此成了老鼠的天敵。有的說,某次動物比賽,最後剩下武藝高強的象、鼠、牛等十三位。老鼠鑽進了象鼻子,大象隻得狼狽而逃。於是十二生肖中沒有大象,老鼠卻占了第一位。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反正是趣談,姑且聽之。
接著說牛。
都知道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話也被後世喻為魯迅精神。我再抄一句一個孩子關於奶牛的話:擠奶工人一邊擠奶一邊給你講悲劇故事,你鼻子一酸,可別擠出了酸奶——這是我兒子十一歲那年寫的小文章《動物世界》中的句子,十多年過去了,讀著倒還是有趣。
魯迅精神就是鬥士的愛憎分明。隻有孩子簡單快樂。想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正是簡單和快樂嗎?
中國是農業古國,每年立春日,都有“鞭牛迎春”這一傳統活動。
《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
《事物紀原》:“周公始製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漢書·禮儀誌》:“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以上這幾則文字簡牘上有嗎?如果沒有,哪天我用毛筆抄一下——說抄就抄,現在還是春季,就當我在紙上一筆一畫篆隸著“鞭牛迎春”。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一詩中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
宋代景佑元年,全國頒行《土牛經》。
清代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
清代康熙《濟南府誌·歲時》記載:“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
從古到今,牛累了,先讓休息一會兒吧。
現在該山大王老虎登場了。
虎是大型食肉動物,生性凶猛。虎在中國被稱為百獸之王。民間視虎為神獸,借它的威猛勇武鎮祟辟邪,保佑安寧。此外,我國民間有些地方喜歡給小孩戴虎帽、穿虎鞋。還有人家在廳堂中懸掛虎畫,以驅逐邪惡,趨吉避凶。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虎一直是一種崇高的權利和威嚴的象征,常常和龍相提並論。虎的圖案在文物中也比比皆是,從殷周的青銅器到有虎形或虎紋的戰旗,以及虎符等。虎符是古代君主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虎符分左右兩半,用兵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右一半由君主保存。君主將右一半交給差遣的將領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完整,方有權調動軍隊。曆史上有名的“竊符救趙”,就是信陵君通過魏王妃子的幫助,盜出半個虎符,假傳王命,奪得兵權,然後率兵解了趙國之圍。小小虎符,借一添香之手,幹成曆史大事。不像真的,倒更像是傳奇。
小時候看《水滸》,武鬆打虎、李逵殺虎的場麵真可謂驚心動魄,但又覺得梁山好漢們都把老虎稱作“大蟲”,十分有趣。
不過,看看梁山好漢的稱呼,哪一個沒有虎的威風?玉麒麟、霹靂火、青麵獸、赤發鬼、活閻羅、轟天雷……直接稱呼虎的梁山好漢就有:插翅虎、錦毛虎、矮腳虎、跳澗虎、花項虎、中箭虎、青眼虎等等。如果用一成語“虎踞龍盤”形容——“虎踞”可謂貨真價實;至於“龍盤”,遠遠眺望一下過過癮,之後,就要散夥了。
殷墟甲骨文中已經有“虎”字,在簡牘中更是頻頻出現。據說漢字中的“王”就來自於老虎前額的斑紋。
我屬龍,“左青龍,右白虎”,那麼,起碼我也算是和虎平起平坐了。先別急,龍隻是一種虛擬的動物,老虎才是實實在在威風八麵的百獸之王啊。
兔。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吧?兔子既然當不了第一,當個第四也不錯。
佛教傳說中,釋迦牟尼前世出家修行在森林中斷了口糧,生命垂危之際,一隻兔子跳入火中烤成熟肉,拯救了釋迦牟尼的生命,為了表達對兔子舍生精神永久的紀念和緬懷,從此佛門素食齋飯,兔子也由此成為自我犧牲的象征。
兔子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長壽的象征。中國人認為,月亮上有一隻玉兔,是被嫦娥偷吃了長生不老藥,抱著升到天上去的。千年萬年砍樹不停勤快的吳剛啊,地上早就禁止濫伐亂砍了,天上怎麼還砍呢?寂寞嫦娥舒廣袖,吳剛捧出桂花酒——嫦娥舒廣袖像是酒幌子,一揮一揮,都是桂花酒味。
喝沒喝桂花酒接著看月亮。圓月亮就是肥兔子,彎月亮就是瘦兔子,沒有月亮——那肯定就是黑兔子了,滿天空跑著呢。
兔是好兔,人是懶人,於是就有了成語故事“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那株樹砍了,製成簡牘了。看著簡牘上的墨筆“兔”字,解饞管飽嗎?
龍。前麵幾位都算是暖場的,現在出場的才是真正的老大。
龍在自然界中本是不存在的,龍是古代人民的一種象征性的動物,起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據考證,早期的龍是豬的頭、馬的鬃、蛇的身。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是幾千年“進化”的結果。中國封建社會,龍一直是皇帝、皇位的象征物,“真龍天子”,無非就是借助於龍的形象,把皇帝神化了而已。同時,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更是影響深遠。我們不是也頗為自豪地自稱為黃皮膚黑頭發的“龍的傳人”嗎?
看過哪本書說的哪個開國皇帝,當年泥腿子的時候,為了證明“真龍天子”的身份,稱自己一到春天就掉龍鱗。別說,還真懵住不少人跟著他去造反了。現在想想,那不就是癬嗎,春天萬物萌生癬病發作。這個天大的謊撒得真是不一般,未來的這位皇帝水平確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