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明誌,鑒往開來。一部浸潤、凝結著甘肅人文精神與民族之魂的《甘肅通史》付梓刊行,這是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件盛事與喜事。
一
甘肅曆史上曾多次編修通誌,僅現存的明清到民國的刊印本和稿本就有四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史誌編纂工作,各個省區市也都紛紛投入財力、組織專家編寫地方史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二十餘年間,總計80卷、4000萬字的甘肅省誌編撰工作已基本完成。然而,方誌的編纂並不能代替通史的撰寫。誌書重在客觀記述,保存資料,通史則重在勾勒曆史演進的過程,總結發展的規律和得失,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因此,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有識之士曾提議編寫《甘肅通史》;80年代中期,先後出版了《甘肅古代史》和《甘肅近現代史》,此為甘肅通史類著述的發軔之作,功不可沒。此後近二十年來,甘肅地方史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收獲了很多成果,積累了豐富資料。推動甘肅經濟繁榮、文化豐富、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編寫一部客觀地、曆史地、辯證地反映甘肅悠久曆史的《甘肅通史》的條件已完全成熟。
2003年,甘肅曆史學界、新聞出版界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支持、關懷下,甘肅省新聞出版局與讀者出版集團共同策劃的《甘肅通史》正式立項,著手組織省內外專家編纂《甘肅通史》,並成立編纂委員會,指導協調《甘肅通史》的編纂。
為保證《甘肅通史》的質量,編纂期間,編委會多次召開座談會,廣泛邀請社會專家參與論證、研討,擬定了翔實可行的編寫計劃,並形成四點共識,作為撰寫甘肅通史的指導性意見:1、正確處理好中國曆史與甘肅曆史的關係,應把甘肅曆史放在全國乃至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撰寫,不能脫離華夏文明形成、發展的主流,甘肅曆史是中華民族曆史血肉相連的組成部分。2、展示甘肅曆史的亮點,書寫甘肅各族人民為維護祖國統一、社會穩定、經濟貫徹落實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充分體現甘肅人民的勤勞與智慧。3、材料力求豐富,內容必須充實,論述應有深度,吸收史學新成果,突破傳統史學的束縛。4、遵循通史體例,避免因分卷斷代撰寫而割裂曆史,文風樸實,讀者喜歡。
《甘肅通史》內容的時間跨度,從遠古到2007年,全書按時間順序和大體發展階段分為八卷,即先秦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夏金元卷、明清卷、民國卷、當代卷。其中先秦卷闡述了甘肅地區的建製由來、自然環境和生態變遷。作為通史研究的一項嚐試,每一章章首作者撰寫該章曆史主要問題的綜論,以期做到前後呼應,並做到闡述曆史與分析綜合的有機結合。經過曆史學家曆時5年的潛心努力,肩負“彰顯盛世、傳承文明”這一曆史使命的八卷本煌煌巨著《甘肅通史》最終付梓。這是甘肅幾代人的期盼與等待,我們懷著嚴肅、負責的態度將它呈現給社會各界。當然其中也存在不少疏漏和遺憾,望社會各界諒解、理解並給予批評,不足之處留待後世修史者校正、補充。
二
編寫《甘肅通史》既是繼承曆史,也是現實社會的需要。
修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從最早“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開始,到曆代史學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我國一直有著非常完善的史官製度、優良的修史傳統與豐富的史學理論。中華民族非常重視曆史經驗的總結及其對現實社會的借鑒和個人修養的激勵。特別是那些埋頭苦幹、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中國脊梁更是從豐富浩瀚的曆史當中汲取人生的價值取向,關注民族的前途、國家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新世紀、新階段組織編寫《甘肅通史》,正是繼承優秀文化、總結曆史、推陳出新的重要文化事業,是當代甘肅人民承擔這個時代曆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的重大文化建設舉措之一。它的出版,必將豐富中國曆史,必將促進當前甘肅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