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涼州與東漢社會的興衰(1)(1 / 3)

一、豪族勢力的發展

西漢初,為了限製豪強的發展,朝廷強製將原六國豪族遷往關中。但由於同時實行較為寬鬆放任的政策,地方豪族勢力得到相當規模的發展。豪族勢力的壯大,成為漢武帝時期重要的社會問題。西漢中期以後,豪族問題更顯得突出。史書中稱“自哀、平間,郡國處處有豪桀,然莫足數。其名聞州郡者,霸陵杜君敖,池陽韓幼孺,馬領繡君賓,西河漕中叔,皆有謙退之風。王莽居攝,誅鋤豪俠,名捕漕中叔,不能得”。涼州與全國一樣,西漢時豪族大姓逐漸成形,出現了一批世家大族。兩漢之際,從隴西辛興、北地任橫的武裝反抗,北地浩商殺死義渠縣長全家,到隗囂割據天水,竇融保據河西,我們都可以看到涼州豪強的身影。

東漢豪族勢力繼續發展,他們或控製社會,欺壓百姓,對抗官府;或獨踞一方,盤根錯節,呼風喚雨;或為二千石官吏,對抗或阿附當權惡勢力。總之,涼州豪族勢力的發展,成為地方政治的重要內容。永初四年(110年),龐參新任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於是歎息而還”。足見當時涼州豪族對地方的危害。

(一)西漢已形成豪族大姓的繼續發展

1.敦煌汜氏。西漢河平元年,敦煌汜氏之宗汜雄為禦史中丞,從濟北盧縣(今山東長清市東南)遷移到敦煌,代代相生,發展成為敦煌望族。東漢時,敦煌汜氏以經傳家,累世或高居官位,或德行過人。敦煌文書S1889號《敦煌汜氏人物傳》載:

汜諱煛,字孔明,蜀郡太守吉之第二子也。高才通經史,舉孝廉,擢拜為尚書。後遷左丞相,出洛陽城,京師貴人送者千餘乘。

汜孚,字仲夏,蜀郡太守吉之孫。通經篤行,州辟為從事,太守馬艾甚重之。……州累辟命,司空曹公察孝廉,皆不就。下惟潛思,不辟門庭,或半年百日,吟詠古文,欣然猶笑。精黃老術。蒼梧太守令狐溥與太常張魚韋曰:“仲夏居高獨學,有梁鴻周黨之倫”。其見重如此。病卒。

汜鹹,字宣合,為侍禦史輔之玄孫也。鹹弱冠,從蒼梧太守同郡令狐溥受學,明通經緯,行不苟合。

2.敦煌曹氏。清王昶《金石萃編》卷18《郃陽令曹全碑》記載:

君諱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境,子孫遷於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風,或在安定,或處武都,或居隴右,或家敦煌。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都尉。

根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曹敏的孫子曹鳳由隃麋相轉任金城西部都尉,是東漢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事。從東漢建立到此時,已曆70餘年。據此推算,曹敏任武威長史、張掖都尉等職,應當在東漢初。這時曹氏在敦煌已頗有地位和權勢了。

東漢一代曹氏曆任官職,曹鳳的父親曹述曾舉孝廉,任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曹鳳之孫曹全數易官職。遭遇黨錮7年之後,靈帝光和六年(183年),複舉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福祿長。清代學者葉苞研究認為,因上書大訟黨人被殺的永昌太守曹鸞是曹全的弟弟。

3.敦煌索氏。據B2625號《敦煌名族誌殘卷》,敦煌索氏分為南索和北索兩支。漢武帝時,太中大夫索撫因直諫獲罪,元鼎六年(前111年),從钜鹿南和(今河北南和)遷到敦煌,是為敦煌北索之始。王莽天鳳三年(16年),鳴開都尉索駿西遷敦煌。索駿原居钜鹿之南,為南索。之後敦煌索氏累代官族。東漢有索,明帝永平中為西域戊己校尉,居高昌城。索的兒子索湛,以明經舉為孝廉,拜尚書郎,稍後遷為幽州刺史。玄孫索翌,文武皆通,善兵法。安帝永初六年(112年),為西域長史。索翌的弟弟索華除為郎。索華以下兩代亦為官宦。同宗人索德,上兩代分別為太尉掾和杜陵令。索德先後任駙馬都尉、東平太守。其子索韶為西部長史。

4.武威段氏。據《通誌》,“漢文帝時,段卬為北地都尉。成帝時,段會宗為西域都護。後漢桓帝世段熲為太尉,皆其裔也”。《古今姓氏書辯證》稱:“會宗生正,武威太守,子孫始自天水上邽徙居武威姑臧。”遂為武威世家。

5.隴西李氏。據《新唐書·宗室世係表上》,秦國李崇為隴西守,其孫李信,為秦大將,擊燕有功,為隴西侯。李信孫李仲翔為西漢將領,討叛羌於素昌,戰沒,“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狄道為今臨洮。李仲翔之孫李尚“成紀令,因居成紀”。西漢著名將領李廣即出生於成紀(治今靜寧縣西南),是隴西李氏的後裔。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將隴西郡的一部分劃出設天水郡,成紀遂為天水郡地。但唐人言李氏郡望稱其隴西,仍指成紀而言。李廣之孫李陵因孤軍深入,為匈奴所圍,力盡而降,武帝族滅李陵一家。李陵幼弟李敢,為郎中令、關內侯。李敢孫李丞公,任河南太守。丞公子李先,任蜀郡、北平太守。李先子長宗,任漁陽丞。李長宗子李況,任太中大夫。李況子李本,任侍禦史。李本子次公,任巴郡太守、西夷校尉。總體上看,西漢李氏先是靠軍功起家,以後世代任官。到魏晉時期,隴西李氏成為對政治格局有重大影響的名門望族,李廣15代孫李暠建立了西涼政權。

(二)新記載的豪族

1.敦煌蓋氏。敦煌蓋氏家居廣至(今安西縣南破城子),世代為二千石高官。《後漢書》注引《續漢書》曰:“(蓋勳之)曾祖父進,漢陽太守。祖父彪,大司農。”又引《謝承書》曰:“(蓋勳之)父字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東漢末年蓋勳舉孝廉,為漢陽長史,後任漢陽太守、討虜校尉、京兆尹、潁川太守。

2.敦煌張氏。東漢名將張奐,敦煌淵泉(今安西東南)人。父惇,做過漢陽太守。張奐少遊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習儒家經典歐陽《尚書》。其後被舉賢良,拜為議郎。黨錮之禍中身遭禁錮。在家4年之後,複為武威太守。張奐長子張芝以書法最為知名。次子張昶亦以草書聞名當時。三子張猛官至武威太守。

3.酒泉黃氏。《三國誌》卷18裴鬆之注引《魏略·勇俠傳》:“至建安年中,太守徐揖誅(酒泉)郡中強族黃氏。”黃氏之黃昂起兵報仇,殺徐揖。黃昂被郡俠楊阿若捕殺,黃氏之弟黃華還領郡,黃初中,降曹魏。

豪族勢力由西漢逐漸形成,而東漢發展壯大。他們依靠世代的經濟基礎和政治資本,憑借儒學,累代仕宦,成為一股很大的政治勢力,對涼州地區的政局影響深遠。東漢光武帝時,有血氣的守令往往對為非作歹的地方豪族堅決打擊。如建武中,武威太守任延到任時,誅滅郡中大姓田氏。而更多的地方官員卻在很大程度上要倚重地方豪族,以求得相安無事,豪族勢力的影響不斷加強,甚至對地方政權構成威脅。如獻帝建安年間,敦煌張氏與酒泉黃氏,就大鬧河西,影響很大。獻帝以河西四郡另設雍州,以邯鄲商為刺史,以張奐之子張猛為武威太守。建安十四年(209年),兩人至官途中,因相互戲侮而生怨恨。到任後,商欲誅猛,為猛發覺,遂發兵攻商,將邯鄲商殺死。次年,控製了金城郡的豪族韓遂率兵討伐張猛,武威“吏民畏遂,乃反,共攻猛”。張猛走投無路,“登樓自燒而死”。與此同時,又有酒泉黃氏起兵殺太守張揖之事。酒泉太守張揖誅郡中強族黃氏,黃氏家族成員黃昂因在外逃脫,“乃以其家粟金數斛,募眾得千餘人以攻揖”。攻克酒泉城,將張揖捕殺,控製了全郡。酒泉俠客楊阿若(後名豐)為維護正義,單騎到南羌,獲得羌兵幫助,襲擊酒泉,捕殺黃昂。事發時,黃氏成員黃華正在東邊,得訊後,迅速“還領郡。豐畏華,複走依敦煌”。當時,黃華領酒泉,豪族張進領張掖,鬧騰得河西戰亂不息。

東漢涼州少數民族的武裝反抗,部分也是由於世家大姓的壓迫。如《後漢書·西羌傳》言:“時諸羌布在郡縣,皆為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

[1]《漢書·遊俠傳》。

[2]《後漢書·龐參列傳》。

[3]此節河西豪強部分,參考了尤成民《漢代河西的豪強大姓》(《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1期)一文。

[4]《通誌》卷28《氏族略四·鄭人名》,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商務印書館十通本,誌464頁。按本卷第一章已引《史記·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瓶侯孫單,父以北地都尉匈奴入力戰死事”,證姓孫,但《通誌》仍據徐廣說,稱姓段,當有譜牒依據。且兩存之。

[5]《三國誌·典略·張猛傳》。

[6]《三國誌·魏略·勇俠傳》。

二、東漢初年西域質子留駐敦煌

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統治,“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就是在這種“絕”的特殊情況下,出現了建武時西域諸國質子留駐敦煌的事件。

西漢武帝確立了對西域的統治以後,西域都護府是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權力機構,其長官為西域都護,秩比二千石,權重位尊,是朝廷在西域的代表,督察西域的軍事、行政和外交等事務。在西域設置都護,使西域廣大地區納入西漢王朝的疆土之內,由朝廷委派的官員對其實行成功的統治,又保留了西域諸綠洲各自立國的相對自治的形式,維持了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西域各族安居樂業。